本报告总结分析了涉及教育行业、医疗行业、旅游行业、移动通信行业、房地产行业、文化产业行业、食品行业、金融行业、电商行业和能源行业的重点相关会议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
3月3日,“2019年两会”正式开启。作为涉及全国人民政治经济生活的大事,两会每年都会引来中外舆论的重点关注。今年,改革仍是两会的重要议题,“减税降费”、“审议通过外商投资法”、“携号转网”等涉及各行各业的新举措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另外,“建议恢复五一长假”、“建议恢复强制性婚检”、“建议禁止智能手机进中小学”等涉及旅游、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建议也是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3月15日,随着“两会”闭幕,相关舆情逐渐回落,但两会期间的各项部署将会长久影响社会各界的发展。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舆论场迅速升温,随着3月5日全国人大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会的召开,两会舆情出现首个高峰。在此期间,网民和媒体的舆情走势起伏明显,波动较大,但关注角度却各有侧重。“反腐惩贪”和“廉洁政务”是媒体直击两会报道的核心话题。随着会议议程的推进,政府、检察院相关工作报告成为引发媒体传播波动及媒介议题转化的重要源头。与媒体不同的是,网民关注的焦点更倾向于两会提案所衍生的民生话题和相关活动。此外,基于自身社会角色所拥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明星参与讨论两会公共议题,为两会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庞大且持续性的声量,同时也衍生出许多次生话题。
从平台上看,全网有关“两会”的舆情传播主要集中在社交平台,占81.16%。除关注两会涉及的民生问题的讨论外,民间舆论场的相关热度还源于明星参与公共话题带来的话题关注度。如青年代表易烊千玺、全国政协委员霍启刚等受邀出席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青年说”,众多偶像明星参与热门话题“2019看两会”为家乡代言打call等。其次是新闻平台和APP平台,分别占11.24%、5.50%,“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及时报道、跟进两会进程,多角度解读两会议题,相关舆情持续升温。
3月15日,2019年两会正式落下帷幕。两会作为我国一年一度最为重要的国家会议,提案议案内容、政府工作报告及政策的提出落实,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整体上看,“衣食住行”依旧是2019年两会关注的重点,会议提案议案涉及教育、就业、养老等各个领域,为民众提供了丰富的“民生大礼包”。
2019年两会期间,全网涉及行业舆情信息量最高的是教育行业,其次是医疗行业和旅游产业,移动通信业、房地产行业分别位列四、五位。大力建设普惠性幼儿园、综合治理“线上培训”、为学生减负等教育类提案,使得教育行业的未来发展及培训乱象的治理监管成为国民关注的重点。出行安全保障、取消高速公路收费站、民航服务监督、景区治理和厕所建设等普惠性政策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涉及旅游行业的提案深受民众称赞。养老、医保政策的保障力度加强和对医美、保健品、疫苗安全的管控问题的强调,让医疗行业的未来整改和发展环境备受关注。此外,让5G走进千家万户、进行携号转网以及进一步地提速降费也让移动通信业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行业之一。房价调控、“房住不炒”及房地产税法的稳步推进也让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发展成为国民关注焦点。
3.1.1 行业舆情
深化教育改革,一直是近年来两会的重点议题之一。我国的现代教育受历史因素影响,在体制建设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近些年来频频曝光的幼儿侵害、校园欺凌事件及犯罪低龄化现象,使得婴幼儿的托管服务和未成年人的素质教育及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两会期间国民关注的重点。同时,全面开放二孩的政策环境也使得加大对社会公益性设施建设投入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提高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率工作成为2019年教育方面的工作重点之一。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以及超负荷的学前教育现状受到民众抨击。3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上谈及为学生减负及对校外培训进行管控等问题时称:“学生不高兴,就是宝宝不高兴。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幽默的语言一时间让“学生减负”和“学前教育”成为全网热议的话题。此外,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以便让更多的人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弥补国家高技能专业人才缺失等话题也备受国民关注。
3.1.2 行业看点
(1)规范整治校外培训乱象
2019年3月12日,国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上介绍,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万所,发现存在问题的机构27.3万所,已完成整改27万所。针对“线上减负,线下增负”的疑问,陈宝生表示,将比照线下治理的政策措施对线上的校外培训进行规范,开展线上线下综合治理,会同有关部门着手研制综合治理文件,不久后也将会发布。
舆论聚焦
调整对象不应该只是培训机构
部分网民认为整治培训机构只是治标不治本,需要做出调整的不仅有家长的思想观念,还有学校的教学方式。“以前学校严,家里严,但写完作业还能玩。后来学校松,家里严,周六周日集体泡汤,连累爷爷奶奶。什么时候能学校严家里松呢?”部分网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国家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便颁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旨在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5年的时间过去了,“让学生减负”成了不少家长口中的“学校减负,家长增负”。尤其是学生下课与家长上班的时间冲突引发的学生放学之后的监管问题(小学生下午3点半放学),使得学生课后辅导培训的市场需求空间急剧增长。“工人日报”在文章《校外培训,如何不再成为刚需》中表示:课外培训机构的治理,需要疏堵结合,重视源头治理。一方面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行为,引导它们走向促进素质教育的转型发展;同时,要规范地方政府和学校的行为,提高中小学育人能力,从源头降低学生和家长参与课外培训的需求。
整治培训机构不应“一刀切”
对非法的、资质不全的培训机构进行整治受到了网民的支持,但同时有网民也担忧“一刀切”式的管制会对教育公平产生影响,培训机构存在的合理性也应当被看见。“株洲网”在文章《理性看待校外培训机构》中表示:“一方面,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证照不全、超前培训、超标培训等突出问题的校外培训机构,依法取缔、要求限期整改回应了社会各界的期待,值得点赞。另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也并非洪水猛兽,校外培训机构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补充,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应得到社会认可。”
在当前我国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大环境下,“以分数为标准是相对最为公平的制度”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家长们为了尽力追求这一公平,附加的校外培训成为了必然。如此形势下,如何在专项整治和校外培训市场“刚需”间寻求平衡成为了关键。“株洲网”文章在最后建议道,不违背教育规律,让教育回归本位,相关部门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如不仅公布黑名单,白名单也需要“张榜公示”,同时给出解释,让“白”得有理,“黑”得有据。再如对一些校外办学机构分门别类进行管理,管理更细化,让家长不再“听风就是雨”,而是通过权威渠道了解到各类培训机构的真实的信息,精准匹配自己的需求。
业内点评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苏华: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于校内引进公益普惠的第三方课外培训机构,聘用本校教师或校外合格师资,为本校学生提供课外综合素质课程和托管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对于培训机构出现的新问题,一要加大对居家型培训机构的排查清理取缔,二要加强对培训机构培训内容、方式、时间的监管。同时建议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细化培训机构行业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目前,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只是短期做法。解决问题的真正关键是全社会都必须守住底线。这个底线是根据人的认知规律、根据教育规律,确定下来的,什么时候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这个需要全社会各方来维护。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陈国治:中小学校还要严守招生纪律,自觉切断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利益共生链条,不通过校外培训机构挑选生源,不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招生,不以校外培训机构的任何培训成果作为招生入学条件。
(2)兴办托育机构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针对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儿童安全保障。
舆论聚焦
托育服务满足个体差异路且尚远
多部门多政策的出台,以及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强调,都在表明国内的托育需求愈发高涨。此次“兴办托育机构”的政策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但不少网民却呼吁,普惠性的托育服务不应只在一线城市开展,三四线及城镇乡村等低收入家庭也应该充分享受政策惠利。
但城乡不同的经济结构是否适用同一种政策,托育服务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家庭是否都能得到满足,成为了政府及行业面临的难题。YoKID优儿学堂创始人、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苏德中表示,托育服务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能全是普惠的,也不应都是高端的。“21世纪经济报道”在文章《民主党派两会提案聚焦托育服务短板:0-3岁孩子谁来带?》中则称,走在托育服务建设前沿的上海,出现了一边家长入托无门,一边新增托育点招不满的窘境。若想让托育服务满足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家庭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托育机构的管理是个难题
与人口相对较少、社会经济及政治制度较为发达和健全的发达国家相比,0-3岁的托育服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力发展婴幼儿托育的道路现已明确,但先天不足造成的行业短板却不容忽视。“新京报”在文章《鼓励社会开办机构解决幼儿入托难题》中写道:“在数量稀缺的托幼市场,托幼所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托育行业没有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亦缺少相关政策指导、行业标准和有效机制。”政策空白,管理混乱使得明确顶层设计成为当务之急,2019年两会上的相关提议也纷纷针对托育服务的顶层设计提出建议,而对于政府政策,网民则表示:“能落到实处才是真的。”
业内点评
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副主任马驰:托育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行业标准缺失,托育工作缺乏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婴幼儿托管机构市场鱼龙混杂,不少托育机构缺乏资质、无照经营,影响了家长对这个市场的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目前能提供较高水平服务的托育机构,收费昂贵,可考虑这些机构税费减免的问题,已使更多的家庭收益。
云南省副省长、民进中央常委李玛琳:全国各地正积极探索发展0-3岁儿童托育服务,但由于法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机构运营风险压力大等因素,成效不明显。建议将0-3岁儿童托育服务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对有育儿经验的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在中等、高等职业学校开设幼儿养育专业。
i-EDU智库理事长陈刚:去年学前教育新政出台后,幼儿园上市之路基本堵死,此前一直关注学前教育的资本力量最有可能指向托育赛道,届时可能会有大规模资金涌入。但目前早托领域还处于初级阶段,托育机构的合规性指标、照护服务对象、服务内容都没有明确规范标准,制定标准的过程是行业逐渐规范的过程,而对于托育行业的投资方来说,等待市场成熟也需有足够耐心。
3.2.1 行业舆情
3月3日,在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中,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表示针对医保药品目录将做出调整计划,由此也拉开了两会探讨中国“医疗问题”的序幕。一方面,更多高昂、罕见的疾病防治药品将纳入医保名单,提高居民医保适用范围;另一方面,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减少居民用药成本,减轻患者经济压力……这些公众最为关注的医疗改革的重点议题和走向,引发舆论多重讨论。此外,“谈判药品”、“慢性病药品”、“流感疫苗”、“定期体检”等相关词汇随着两会议程在整个医疗行业话题中逐步占据主要地位。
相对于一直备受瞩目的“医保”和“疫苗”话题,早在2003年随着《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而退出历史舞台的“强制婚检”,在沉寂了16年后又再次被高调“拿起”:3月8日,全网围绕“强制婚检对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婚检”话题热度陡然拔高,由此衍生出的“婚前体检是否涉及个人隐私”和相关收费事项等话题也成为网民关注重点。
3.2.2 行业看点
(1)医疗改革
此次新提出的“全民医保”政策,更侧重平衡中低端生活水平的民众需求与医疗体系高昂消费的矛盾。其中,增加补助标准、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完善异地医保结算平台等相关建议的提出,无疑给“有药不敢吃、大病不敢治”的基层群众打了一剂强心针,而救命药进医保、保障低价药品供应、打击医保骗保等建议,在缓解居民“吃药难、吃药贵、没药吃”困境的同时又给那些无良药企和行业乱象来了一记重锤。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大病保险能否阻止患者“另辟蹊径”?而进一步完善低价药品政策、扩展医保药品目录又能否让那些药品高价、稀缺之痛成为历史?“全民医保”落到实处,还任重道远。
舆论聚焦
补齐医疗健康服务短板
“心肺骤停10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转的脑死亡,我们的父母已经步入老年,我们也逐步走向中年,当我们生命健康受到疾病威胁的时候试问谁能在4-6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内请三甲医院的急救人员来到身边?”面对我国日益增长的突发性死亡事故,部分舆论提出普及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有部分舆论关注城乡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如何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部分网友建议,需要全面提高并拉开乡村医生的待遇,让现有的乡村医生和基层医生愿意通过不断进修学习晋升职称,普及卫生健康知识使居民不得病、少得病,也让更多优秀的全科医务人加入到离居民更近的全科医生岗位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医疗保障力度
“我作为一名出生在80年代的独生子女,在国家二胎政策的影响下,如今也已是两个小孩的妈妈。随着父母的年岁渐长,在我目前的家庭状况下,养老没有问题,但是疾病的风险却无法控制。”独生子女“养老压力大”的难题由来已久,加之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逐步放开的“二胎政策”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就目前而言,生育政策的更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养老难题,反而让处在过渡期的80、90后家庭的“养老矛盾”更为凸显,其中有不少网友提出,自己积极响应二胎政策,是为了以后帮孩子减轻压力,但有了二胎之后,自己身上的负担反而更大了,他们认为政府应该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医保报销比例,减轻自己肩上“养小治老”的双重压力。也有网民表示,政府在重视医保之余也可以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为独生子女家庭提供专门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等,借此帮助独生子女家庭有效规避医疗风险。
关注残障人士,打破残障药品、配件垄断
在本次拓展医保药品目录计划的探讨中,有关声讨药企垄断的言论较为火热,其中不乏网友的切身经历,“中聋的官方康复教材,一本很普通的绘本,也不是精装,薄薄几页纸,就因为加了‘聋儿康复教材’,一本能卖七八十元,有的系列五六本书能卖四百多!这不就是垄断吗!”而关于打破残障药品、配件垄断的呼声也得到了众多响应,不少网民认为,许多医院对残障人士所需的药品、配件售价过于昂贵且没有健全的市场规范,对于普通家庭的病患来说,尽管所需的部分药品被纳入了医疗报销内,但受制于过高的药价和药品资源的缺乏,相关政策的拓宽也不过是增长了某些垄断药企的收入来源。
业内点评
财经专栏作家、知名评论人石述思:为了进一步降低普通百姓用药治疗成本,未来需要重点推进三件大事:一是提高医保报销的比例;二是提高科技研发的能力;三是通过提升全民保健意识水平乃至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以减少发生癌症的风险。而第三点有巨大提升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李海燕:老百姓讲看病难,主要是很多地方难以获得更高质量的诊疗服务,希望我们能够将分级诊疗工作做实做细。要加快推动建设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在区域内解决患者看病就医问题,减少老百姓跨区域就诊,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国家医疗保障局基金监管司司长黄华波:医院、药店、个人都有责任,要共同维护这部分资金的安全。我们正在推进这方面工作,对于守法的、诚信经营的肯定要保护、鼓励,更多地给予支持,对于出问题的要加大打击的力度。医保的钱应该花在参保人身上,但是不能乱花,一定要花在救命上。
(2)医美管理
今年两会关于医美行业的提案跟以往相比显然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从《关于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管理的提案》到《关于建立整形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提案》,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全国政协委员肖苒主任认为在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后,只有将医美行业和整治重心从管理转移到引导方面,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形外科行业诊疗水平。
舆论聚焦
乱象丛生需监管
从“女大学生隆鼻死亡”到“女主播整容失败跳楼死亡”,医美事故频频发生,对此,指责个人“三观不当”或是抨击医院违规等相关舆论的争执未曾停歇。有网友指出,从根本而言,还是归责于行业的制度规范不全和准入门槛设置不当的问题,行业管理升级迫在眉睫。“光明网”在《医美行业乱象引关注 别让微整形变成“危整形”》评价道:“要让医疗美容行业真正成为制造美的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可或缺。一是要严厉打击非法开展医疗美容活动的小作坊、黑诊所,杜绝医疗美容假药、山寨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二是随着医疗美容行业的爆发,整形外科医生供不应求,应进一步规范从业人员入行门槛,同时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
业内点评
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晓艳:选择正规医美机构和正规医师,是规避医疗美容风险的有效途径。有无医疗资质是识别机构是否正规的关键,医疗美容是以医疗为基础的,所以正规的机构是需要有医疗资质的,任何一家经过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合格的医美机构,消费者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到。
华东宁波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冯幸福:未来的医疗美容行业,大家把焦点集中到医生身上,一是价格应该和价值对应。二是要以顾客为上,以诚信服务为上。三是加强多方合作,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把正规的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不让消费者盲目选择。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简丹:大家对医美和生美目前处于一个混乱概念。媒体要帮助大家去区分,医美和生美的不同之处。在她看来,一定要把医疗美容纳入健康领域,而不是美容领域。把医美和护肤品混在一起,感觉不属同一层面,有些跨界。她还呼吁,媒体应该帮大众认识到医和美之间还有一个健康。
3.3.1 行业舆情
作为囊括食、行、购、娱等多方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旅游行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会必谈的重点议题。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完整提出“发展壮大旅游业”,同时点出了旅游行业发展部分方向: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厕所革命”、建设美丽乡村等,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重点。
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愈发旺盛,是否有充足的时间旅游成了人们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恢复五一长假”、“隔周三休”等两会提案均立足于此,相关讨论在3月10日达到舆情高峰。此外,老年旅游和出行方式升级也成为人们关注热点话题。
3.3.2 行业看点
(1)文旅融合
3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部长通道”对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问题做出回应:“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我们要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旅游环境。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大力改善旅游场所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场所的接待和服务水平,使我们的旅游环境更加个性化,更加舒适化,更加便利化。”
舆论聚焦
打造文旅 要稳中求进、因地制宜
从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开始,“文旅融合”就成了个热词。各行各业的资本也在不断涌入文化旅游这个产业,需求旺盛,市场整体向好,一时间各种各样、参差不齐的文化旅游都起来了,其中以传统地产中的领军企业为典型代表。对此,《经济日报》认为,文旅产业不是随便贴上的“标签”,更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要拿捏好节奏、把握好章法的。而所谓节奏的精妙,则需要“稳中求进,文旅融合是现实的发展方向,却不可能一蹴而就”,章法的精髓则在于“因地制宜”,打造出“最具特殊性和稀缺性的品牌优势”。因为,面对海量选择,“观众”的时间和经费都是有限的,精品的文化旅游才是真正的文旅融合。
业内点评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2019年吉林将抓住文旅产业打造城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要延长产业链、扩展产业面、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培育的全体系、大系统,生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鲜明区域带动力的产业新模式新格局。
灵山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吴国平:企业作为旅游业的市场主题,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机遇,趁势而上,以市场满意为核心,坚持文旅融合,以敬畏市场、尊重游客及对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持续打造让游客惊喜的极致产品、服务及体验。
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从国际文化和旅游交往来看,文旅融合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使中国文化、中国制造以更鲜活直观的方式向世界传播。
(2)老年(康养)旅游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以及银发族旅游比例持续上升,健康产业成为新“蓝海”,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养结合、康养旅游、康养度假等概念深入人心,大健康旅游产业发展蓝图浮现,收获市场青睐和政策红利。此外,全国人大代表崔荣华也提交了《关于60岁以上老年人免景区门票的建议》,建议实施60岁以上老年人免景区门票政策,提高老年人群体出游频率,促进老年人旅游消费,从而推动养老服务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可见,从养老服务业的角度出发,老年相关的旅游市场需求尤为可观。
舆论聚焦
老年免票,素质问题堪忧
近些年,老人霸座、胡搅蛮缠、倚老卖老等老年人群低素质事件频频出现,部分网民对于老年人景区免票建议表示“并不看好”。还有不少网民将景区免票和已推行的公交车优惠政策作对比,质疑管理问题:“对于景区还没实行不晓得靠不靠谱…公交车的老年优惠及免票真的是一大灾难…”不过,大部分网民对此持支持态度,认为“退休有钱的老人免票旅游拉动各行业消费比上当受骗好”,但也提出了进一步建议如“错高峰优惠”、“节假日不实行”等。
老年旅游的各项服务待完善
老年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对此,“北京商报”认为,如果“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免景区门票政策”这一建议能够落实,可进一步聚焦关注养老问题,完善老年旅游市场,推动“银发经济”增长。但同时提到,目前老年旅游产品线路、保险制度以及便老设施还需进一步优化,老年旅游市场还存在需求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
业内点评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朱耀垠:老年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老年养生、休闲、文化、体育、旅游服务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目前我国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数已占到全国旅游总人数20%以上。
山东东方集团董事长杨晓东:进一步做好养老养生产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文章,树立典型和标杆项目,突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发挥休闲旅游在健康养老中的作用,鼓励旅游产业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全面提升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保利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王力力:康养旅游业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全产业链介入,实实在在地做养老,提供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致力成为“健康生活同行者”。
光大集团文旅健康事业部副总经理 郑颖宇:老年人中“活力老人”占比很大,“活力老人”对生活的品质是有一定追求的,其中很多还属于“有钱有闲”的群体,应开放针对“活力老人”的康养游产品。
3.4.1 行业舆情
“携号转网”、“提速降费”一直是民众较为关注的利好消息,该政策在2006年就已提出,但其推行情况不尽人意,主要是来自运营商之间的设障太多。3月5日,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并规范套餐设置。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部长通道”表示年底将实现自由携号转网,随后,三大运营商也纷纷表态将“提速降费”贯彻到底。此外,“规范套餐设置”、“双G双提”、“千兆入户”等词也成为该行业讨论热词。
“5G”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也是通讯方式未来的走向。小米董事雷军在人大二次会议表示:5G不仅在通讯和手机上有广阔应用前景,对5G+AI+物联网的前景也非常看好。此次两会期间首次实现5G信号全覆盖新闻中心,联通也助力两会采用“5G+VR”、“5K+4K”等方式进行直播,一时间5G成为了两会的热门话题,相关衍生词如“5G+”、“5G生活”、“移动3G退网”等也成了该话题热词。
3.4.2 行业看点
(1)5G时代到来
在今年两会充分的运用了5G技术呈现了整个会议过程,5G一词成为了热门话题,随着5G商用部署加速,5G不再只是存在人们概念之中,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表示,5G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和产业生态。
舆论聚焦
5G网络建设
5G网络是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实现智慧社会的重要助力,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保证。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在答记者问时,揭开了5G技术的神秘面纱,也具体描绘了使用5G技术以后的生活模式。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表示:大城市都快进入5G时代了,但偏僻农村连2G网络都未全部覆盖。张云勇当即表示:目前大城市正在进行高密度覆盖,但是也会覆盖到县城乡镇农村的。5G技术的发展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优化,才能形成最终产业链,但5G带给我们生活方式上的改变是必然的。为此《光明日报》评论:5G正在改变我们的行业,改变我们的社会,助力中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G、3G退网
2G、3G退网从通信技术发展的规律来看是必然的。但是目前阶段来看,从中国移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移动还存在着2.1亿网民在使用2G或3G网络,为此部分网民表示疑惑:2G、3G退网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使用。中国联通表示,减频不是关闭网络,而是一个逐步“瘦身”的过程。“中国新闻网”称:退网可提高频谱利用率,用于4G、5G建设。由于现阶段2G、3G会占用较为稀缺的资源,但其利用率较低,如果清除出3G频谱,用于5G网络的建设和部署,那么会大大的提高频谱的利用率。目前,5G牌照即将下发,三大运营商进行退网清频均在为5G网络建设做前期准备。
业内点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在5G面前,中国没有落后。无论网络设备还是手机终端,我们都在第一阵营里。5G从商用到实现全网较好覆盖,必然经过逐步优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大家积极准备,也保持合理预期,共同迎接5G时代的到来。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2019年随着5G的试商用,传输成本大大降低,“平台+技术+内容+垂直运作”将形成文化产业的新生态,产生巨大的商机,文化企业要走出“舒适区”,打破“思维定式”,提前布局,打通线上线下,连接技术和内容,融合传统和现代,经风雨、见彩虹,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2)携号转网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低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规范套餐设置,使降费实实在在、消费者明明白白。”该政策一出引发网民一致好评。
舆论聚焦
运营商竞争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携号转网”,该政策的落实给大众送去了一个民生“大礼包”。实际上,“携号转网”已推行多年,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成功率极低。“人民网”表示:“携号转网”在之前为何进程不快?有技术上的客观原因,也有运营商的主观原因。运营商为避免用户流失,会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设置门槛,影响用户的转网意愿。此次“携号转网”是运营商之间的一次公平较量,简单来说,用户根据运营商的服务、资费、网络等择优选择,提高消费者的用户体验。“携号转网”对运营商来说,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促进市场竞争,但只有真正物美价廉才能赢得用户青睐。
业内点评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刘忠范:自由携号转网把选择权交给用户,谁的服务好就选择谁,这既有利于改善消费体验,也有利于倒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
电信行业专家付亮:“携号转网”能推动运营商优化套餐,加大对老用户需求的分析,优化老套餐;运营商为降低用户离网,也会更加努力地提高服务质量;还可以推动运营商有选择地优化网络,尤其是热点区域,网络覆盖的优劣变得更为重要。
3.5.1 行业舆情
“房地产税立法”在2018年两会政府报告中被提及时,就备受关注。3月5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又一次在两会政府报告中被提及,随后,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俊臣、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乌日图等纷纷对“房地产税法草案”的准备情况做出回应,一时间关于“房地产税”话题的讨论不绝于耳,“征收”、“立法”等词位列房地产行业热词榜首。
作为人口大国,住房问题一直是民生的重要议题。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城市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城市发展迅速,城市房价也水涨船高,除开一线城市,国内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上涨速度也令人咋舌,再加上“炒房党”的出现,更是加速了房价的上涨,高房价与购房刚需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希望通过政策调控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的呼声一直是舆论的重要话题。3月12日,住建部部长王蒙辉在“部长通道”上谈房地产市场称:坚持“房住不炒”原则,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引发网友热议。“稳房价”、“炒房”等词成为网友热议的重点词汇。
(1)房地产税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全地方税体系,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3月9日记者会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乌日图表示:房地产税法草案正在抓紧完善。两会期间,官方11天6提房地产税,相关话题#全国人大将落实制定房地产税法#也成热门讨论话题。
舆论聚焦
房地产税征收将如何推进
房产税从提出到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房地产税作为特殊的税种,因为其牵连面广,真正实施征收势必会引起房地产市场的变动,房地产税的起征将会在短期内改变市场交易结构,如何稳步实施避免市场震动成为了群众关注的话题。有网民表示:“未来房产税的实施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对各项措施执行时间的把控,有节奏地逐步向市场推行,并给予市场一定时间对其进行消化,避免一刀切式的执行,引起房地产市场剧烈震荡。”
房地产税是否能稳定房价
房地产税的政策思路是让房地产更多地回归住房属性,增加炒房者的炒房成本。房产投资市场在政策推出后是否会有所降温,房价会不会因此持平甚至降低成为了群众议论的话题。“社交媒体”用户“@蔺会杰”称:“房子在回归了居住属性之后,开发商想让他涨价也不会涨起来了。”
但也有观点认为,房价涨跌与否与房地产税征收关系不大,在长期看来房价还是取决于供需关系。“界面”发文《房地产税即将开征,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称:但从长期来看,房价表现主要取决于供需关系,房地产税对房价的抑制效果并不显著。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日本这些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国家都有房地产税,房地产税的征收未能有效抑制房价上涨。从国内经验看,上海和重庆自2011年推进房产税试点以来,房价不跌反涨,房地产税对房价的调控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业内点评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从今年“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的表述来看,房地产税已逐渐进入制定程序中,虽然距离其落地还需要一定时间,3年时间内落地的可能性不大,但房地产税的落地预期却在持续加快。楼市调控与往年相比出现了明显变化,从过去的各种限制政策为代表的短效机制向长效机制转变,财税政策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出台房地产税不能简单理解为“增税”,而应理解为对原有税费进行合理的归类、合并,然后形成了一个更加规范的税收政策。所以我不认为推出房地产税,是要打压房价。
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房地产税本身作为地方的主体税种,是不能解决地区之间的公平问题的。可能未来会设置一个宽税率范围,再由当地选择适用税率;此外,由于房地产税是按照现价估值收税,对于不同价值的房子,征税额也不一样,不同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也不一样。还要注意的是,城市中心和郊区、大城市和边远城市、城镇和农村之间肯定是有差距的,这些差距今后主要还是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解决。
(2)房住不炒
2018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观点。今年,住建部部长王蒙辉在两会“部长通道”再次强调“房住不炒”:1、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2、坚持住房市场和保障体系;3、坚持落实城市主体责任;4、坚持调结构转方式,大力培育发展租赁市场;5、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大起大落。
舆论聚焦
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是今年房地产市场主基调
买房在我国曾被认为是最好的投资方式之一,房价的稳涨不跌,投资稳赚不赔甚至翻番,使得炒房者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房产价格一路飙升。政府对此提出“房住不炒”方针,“房住不炒”的核心是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旨在纠正中国房地产市场恶性炒房的现象。既要抑制房产价格泡沫,又要防止大起大落,稳地价、房价、预期,让大家都获得有房可住的幸福感。
“房住不炒”在今年两会期间再一次被提及,表明2019年在政府调控管理方面“稳”仍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主要基调。《银川晚报》发文《住建部强调地方“三稳”责任》称:住建部此次表态再次强调“房住不炒”,同时明确要把稳地价稳房价和稳预期落到实处,这既预示着主要调控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预示着2019年的政策力度已经见顶,不会再有更大规模和更大力度的调控措施出台,部分地方存在政策松动的可能。而网民也表示呼吁稳定房价,希望政府稳定措施能真正落到实处。“社交媒体”用户“@正义ming”称:希望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让刚需者有房可买,让屯房团、炒房团无利可图。
业内点评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与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房地产市场的定调相比,王蒙徽部长提到的五个坚持中增加了对“房住不炒”的重申、大力培育发展租房租赁市场、完善市场的监测预警和考核评价机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更加明确了‘稳’将是2019年房地产市场的主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棋到中局方知险”,要警惕“房住不炒”的既定政策,被利益群体所绑架,被某些歪嘴和尚故意念错经。事实上,过去一段时间里,房地产市场有点风吹草动,就有人趁机鼓噪,三人成虎。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国际的贸易环境激荡的大背景之下,相关利益群体也会进行各种游说和鼓噪,希望重新回到“涨房价”的老路上,一会儿拿个别楼盘的排队说事,一会儿拿个别城市的首套房利率改变说事。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拿出定力,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不松动。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落实城市主体责任的方面,预计今年中央政府将会持续推进对各地楼市调控的考核,估计接下来陆续会有细分政策出台,尤其是在住房规划、住房政策调整、住房金融政策完善等方面有创新。
湖南识微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3月26日
(声明:本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识微商情系统,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谢谢。)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