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网购前先去电商平台参考他人的“种草推荐”、“试用笔记”已成习惯。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产品,也可以了解他人的使用感受。然而,这些所谓的真人试用推荐内容值得信赖吗?
12月23日上午,@央视新闻 称电商评论可造假,“种草经济”有坑。记者调查发现,有组织专门刷评论、刷点赞、刷收藏,只为“勾引”你消费。一石引起千层浪,我们发现从上午11时左右发布,舆情热度在短短两小时内急速上升,达到了舆情顶峰,这是为何呢?
1、主流媒体的头部影响力
在舆情传播中,新闻媒体头部机构号一直处于天然的舆论领导地位。在@央视新闻 发布新闻报道后,@环球时报、@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先后转发了新闻报道,凭借着这些机构号的公信力,新闻报道得以快速扩散。
除了新闻媒体的转发报道,我们还发现,司法、政务等政法类型博主纷纷活跃在网络上,对于新闻进行了二次解读,引导民众如何认清带货行为,并对受骗之后如何保留证据维权进行了普法教育,该行为同样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传播。
2、社会群体广泛参与成为新闻大爆的源头
数据流量造假问题由来已久,民众对于带货黑幕如何看待,自然是深疼恶绝。我们发现无论是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还是政法类型博主的二次解读都受到了网友的喜爱,在社交圈内广泛传播。这些转发数据帖占据到了总数据量的41%。
在新闻传播源中,我们发现,在社交平台上,认证的名人博主也占据到了一个重要的比例,其他社会机构号都不同程度的参与,社会群体对于数据造假的行为厌恶成为了新闻事件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并引发热议的重要的因素。
网友对于带货圈黑幕新闻评论主要以自己被骗往事与谴责不良商家平台为主。部分网友对于带货、假货等造假行为有一套自我认识标准并向网友普及,例如如果商品下面,一水的某宝风格、网红脸的摆拍照片,图片三张以上,评论篇幅很长,通篇夸赞,追加夸赞图片,那一定就是刷的评论。如果商品评论区全都是这种跟刷屏样的评论,建议换一家店买。
在网友抨击不良商家造假数据的同时,部分商家也发言叫苦,称作为普通商家,有一句话叫做,刷单了店铺不一定能活下去,但是不刷单肯定活不下去,都太难了,别人都刷,你不刷就死了。
微点评:
造假行为积病已久,数据流量造假已经构成一条违法产业链。对此,律师郭延虎称:专门从事“水军”行业的人员为了获取不法利益,不顾客观事实,大量地发帖、灌水、刷流量,这种情况实际上已经是侵犯到了消费者和其他正当经营者的合法权利。这种行为情节严重的话,已经涉嫌构成犯罪。
而部分商家反映如果不造假,商家卖不出去也反映出了电商平台的监管不严。对此,小红书23日称,对虚假营销行为及恶意刷量采取实时打击,一经查实严厉处罚。
相比传统电商,近些年兴起的“社交电商”是在信任基础上实现的社交商业转化。数据流量造假获得的是一时利润与热度,毁掉的却是整个行业的信用度,商业以诚信为本,这不仅需要商家的自觉维护、平台方的严厉审核,更需要相关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于互联网商业造假行为的监管和惩治力度,杜绝这种造假行为。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8299196 邮箱:zhangming@civiw.com 负责人:张明)
更多商情热点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识微科技 社交媒体:@识微科技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