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再次因为杀熟事件备受关注。每次网上爆出杀熟事件后,携程公司总会针对事件给出一番解释,或道歉或澄清。距离上次携程否认大数据杀熟不过3个多月。在2018年11月29日的财富全球科技论坛上,携程CEO孙洁回应大数据杀熟时说,携程不允许存在价格歧视,用户有时候看到前后价格的变化是航空公司的票价变化,我们只是一个传递者的身份,所有的价格都是一模一样的。
3月10日,有网友摆出自己在携程上买票前后价格不一,且两次价格均与海航官网价格存在较大差距的事实,质疑携程存在大数据杀熟。由此,携程大数据杀熟事件再次进入你我的视线中。
一、事件舆情分析
3月10日12:58,网友@陈利人 发博抱怨携程存在大数据杀熟的操作,并大致讲述了自己在携程上遇到的购票前后价格不一的经历。此时该事主要在博主的圈内进行传播,并未引起大范围的关注。
@陈利人 于10日20:17将自己在微信公众号写的《携程的牌坊坍塌了》一文链接发至其他社交平台上,文中详细讲述了作者此次大数据杀熟的经历。该条博文引起了媒体@虎嗅网 和大V@张小波 @互联网老猿 @楚惜刀 等的注意,纷纷进行转发,此事影响力扩大。
3月11日,携程发布道歉,称“二次支付无票是系统Bug,绝无大数据杀熟。”众多网友纷纷对携程给出的理由进行讨论,携程因大数据杀熟成为议论焦点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部分网友曾是携程大数据杀熟的受害者,此事再次唤起网民心中的不满和愤怒,使得该事的网络热度激增。
二、网络观点
1、媒体观点
自媒体平台的文章多是从中立角度报道这一事件。今日快报上转发了光明上的评论《携程有疑现大数据杀熟:大数据冤啊》,该文传播208次,成为热门文章之一。
文中对携程公司连提三问:携程是不是应该解释一下为什么第一次支付不成之后,再次支付时就无票可售了?无票可售之后,为什么又有票了?为什么在短时间内,重新出现的可售机票的票价陡升了1000多元?
提出问题后作者又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为大数据喊冤,认为大数据杀熟表述不准确。在作者看来,大数据再大,也只是一些数据而已,与杀熟宰生没关系,大数据本身并不杀熟,杀熟的是应用大数据谋事、干事的人。如果把大数据用于歪门邪道干坏事,那只是折射了应用者的恶意劣行,而并非大数据本身有什么错。说大数据杀熟,那是冤枉了大数据,失焦了应用者。
(热门文章,来源:识微商情)
2、网友观点
网友大多对携程的道歉声明持怀疑态度。部分网民是网络上的常驻居民,大部分时间冲浪在互联网上,携程一而再,再而三因数据杀熟成为网络热点,会加深这类人对携程的负面印象,从而形成刻板印象;“携程数据杀熟的受害”群体纷纷涌现,现身验证,积极发言,营造了杀熟是携程的常用套路氛围,加深群体对携程的厌恶感。
@黄梓骏:错误怎么不降价呢,一般不用携程就是这个原因。大数据时代价格随便变动太可怕。
@雨中之蚊:有没有杀熟,拿两台手机登录两个账号搜同一个航班机票,不就清楚了吗?这年头谁还没这个比对条件啊?反正你说你不杀熟,你猜我信不信?
@温斯顿江狄:携程上订的酒店比直接在酒店官网订还贵15%左右,真是深坑,卸载再也不用了。
@一只艾搬砖的猪呀:携程在手,看清楚再走。
三、同行比较:携程、飞猪、去哪儿网
携程、飞猪、去哪儿网是大家在出行时常用的第三方平台软件。此次携程因被质疑大数据杀熟成为众矢之的,不少网友将携程与飞猪、去哪儿网进行比较,去哪儿网和飞猪的网络热度有所提高。
根据识微口碑系统显示,与去哪儿网、飞猪相比,携程的负面情绪数值占比最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去哪儿网还是飞猪,负面情绪数值占比都超过50%,可见三款软件的用户体验并不好,服务存在诟病。浏览网友言论发现,“大数据杀熟”并不只是携程的专属,去哪儿网和飞猪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用户选择第三方平台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官方平台注册步骤繁琐,用户嫌麻烦,第三方平台相对来说简便些。而这样的比较基于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价格相同。一旦用户发现前提条件改变了,他们会立马重新做出选择,毫不犹豫的朝繁杂的步骤走去。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8299196 邮箱:zhangming [at]civiw.com 负责人:张明)
更多商情热点请关注:
社交媒体:@识微科技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