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形象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重要的无形资产,在社会活动中,良好形象与信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舆情危机过后,及时采取措施维护和修复自身形象,是危机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从实践来看,不少企事业单位面对危机仍然抱有“热回应、冷处理”的心理,寄希望于事态缓和后热度自然冷却,即便部分机构在舆情中应对得当,但往往忽视后期形象修复的工作,令整体处置不能圆满闭环,也不利于与社会公众再度建立信任链接。在社会高度“媒介化”的当下,网络平台是企业构建形象的主要渠道。小编认为,重大舆情危机过后,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舆论形象修复:
一、以实体处置为基础
网络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是现实问题的网络映射。每一起网络舆情事件背后,都有一个具体社会问题的归因。离开了有力的实体处置配合,任何舆情应对技巧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实体处置也会反过来影响网络舆论走向,实体处置效果越好,网络舆论反映就越好,促成线上线下的良性共振。以线下实体处置实现线上舆论引导的良性联动,是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实现形象修复的关键。
二、以情感共鸣寻认同
全媒体技术背景之下,网络舆论场进入“后真相时代”,衍生出“立场态度优先于事实逻辑表达”的问题,网民表达模式常常表现为观点先于事实、情感先于理智。公众在真相认同维度方面,更大程度上依赖情感同频共振。因此,在相同场景下,饱含丰富情感的言论表达更容易激发起舆论共鸣,信息传播也会因为情感共振得以加速。尤其当下的舆论场呈现出更为自由、多元、复杂的特质,这要求涉事主体重视舆论沟通和网民认同的新范式,在进行以形象修复为目标的舆论引导时,注意与公众情感沟通和交流,并将其作为舆论引导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三、以仪式感增强观感
舆情事件发生之后,涉事主体在推动解决舆论关注问题的过程中,有必要适时营造一定的仪式感,以加深公众对企业积极作为的印象。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网民越来越依赖媒介构建出虚拟环境,在特定舆情事件中,网民通过信息扩散、观点流动和情感互动,彼此之间产生认同感。因此,当有关该事件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内容被发布后,能够对参与讨论的网络人群产生强烈心理冲击,间接弥补其无法近距离、实时参与的缺憾。比如新闻发布会作为与公众最直接的沟通平台,具有隆重的仪式感,能将形象修复策略发挥出显著效用。当企业领导、行业专家等站到台前时,他们的形象、行为、语气语调、表达方式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对于不明真相的公众来说,就是全面感知事件真相的最佳契机。
四、以正能量淡化舆情
重大舆情事件的背后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可避免地造成负面情绪的发酵和累积,摄氏主体可有针对性地部署重点报道,以正面宣传对冲或淡化舆论的负面情绪。例如通过媒体议程设置,将公众目光引到对正能量的关注上,使公众认识到此类事件只是例外情况,让公众看到企业日常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纠正舆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误解和偏见。
相关推荐:超详细!舆论的基本概念分析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