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人物,在2022年3月成为顶流,网友模仿其语录进行创作,“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
一、互联网XX文学汇总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就出现过许多“文学”流派,以下做了一个汇总。
咆哮体
咆哮体,最早起源于豆瓣网,没有固定的格式或内容,就是带许多感叹号的字、词或者句子,看上去带有很强烈感情色彩。
琼瑶体
琼瑶体又名奶奶体,起源于著名言情小说家琼瑶的文章以及琼瑶剧的对白。特点为:琼瑶体的语言绝对删简就繁,宁滥毋缺,能绕三道弯的决不只绕两道半,能用复句结构的决不用单一结构,能用反问句的决不用陈述句,能用排比句的决不用单句,能哭着说喊着说的决不好好说。
小时代体/小四体
小时代体按照郭敬明惯用的文字形式编造的句式。这些句子里一般都会插入国际品牌的名称,描述周遭的环境,即便是路边摊也会被形容出小资的风格。“小四体”的三要素:英文、绕口少人知的哲学书和文艺范电影,时刻惦记品牌并绝不说中文。
凡尔赛文学
凡尔赛文学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也称“凡学”。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深谙凡尔赛文学的人,被称为“凡尔赛人”、“凡学家”。
丫头文学
丫头文学是指一种油腻而自信的语言和行为,多被普信男用来追求(骚扰)女孩子。来源于社交媒体和豆瓣。最初是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分享了一些聊天截图,记录了一些平凡自信的男人强行吸引女孩子注意的行为。豆瓣鹅组有一篇很全面的总结,由于很多人被这样的语录荼毒,豆瓣还成立了“丫头文学研究中心”。
咯噔文学
咯噔,指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心里震惊、担忧了一下。“咯噔文学”也叫“缱绻”文学,原为某知名相声演员粉丝所写,原文因为写得让很多人心里咯噔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而出圈。后代称一系列让人看了可产生强烈心理不适的矫情文学。
emo文学
emo,emotional(情感的;情绪激动的)的缩写,原指一种独立的摇滚音乐风格。emo文学是指的一个人在默默哭的情况下写出的文字,或是指伤害悲情时写下的文字,文字中往往透露着笔者的伤感、心碎、无奈和遗憾。有时并不代表任何含义,仅仅用来表达开玩笑或者自嘲,有时更像是一句口头禅。
废话文学
废话文学:用来形容网上那些有点搞笑、看似说了话又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言论和视频。
发疯文学
发疯文学指的是一些疯言疯语搭在一起的令人发疯抓狂的文字句式。其实就是当你需要用文字达成某种目的时,给对方一大段令人发疯抓狂的文字句式,让对方感受到你此刻强烈的情绪。
鬼打墙文学
“鬼打墙”是一种运动错觉现象,指在夜晚或郊外行走,因分不清方向、自我感知模糊而原地转圈。“鬼打墙文学”则将这种“错觉”挪移到了语言层面,体现了表达的语无伦次、难辨语义,仿佛是舌头在“原地打转”。“鬼打墙文学”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倒装句,这一精髓则被认为是山东语言的再一次出圈。
阿瑟文学
阿瑟文学源于陈飞宇(英文名Arthur,音阿瑟)一家在参加某次综艺时说的一系列话,陈凯歌、陈红夫妇没吃两口菜先抒发一段情怀,之后才想起来还在角落站着的陈飞宇。陈凯歌特别起范的来了一句:“阿瑟儿,请坐。”因为显得做作令听者无比尴尬,被调侃为是阿瑟文学。
林黛玉发疯文学
林黛玉发疯文学是发疯文学的衍生流派,模仿《红楼梦》林黛玉的一种说话方式。
二、互联网XX文学的流行逻辑
互联网XX文学,时有新流派诞生,但其流行起来的逻辑是一样。
1、反应互联网热点更迭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也好,还是新诞生的互联网XX文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也好,它和时代的关系肯定是极为密切的,任何文学最终总是要在它和时代关系中衡量它、判断它。互联网XX文学也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是现实生活的投射,也是网民心理的一个具体表象。
每一个时代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XX文学。互联网XX文学是表达情绪的一个出口,也通过一种诙谐的方式,展现了当下互联网热点趋势。
废话文学背后,是社交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这类非正式“病症”兴起,废话文学可以完成日常沟通中没话找话缓解尴尬的功能。
这些“XX文学”有很强的生活场景适用性。日常生活用语和书面语言本来就存在一些区别。古代俚语,是一种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互联网XX文学或许可以视作当代的“俚语”。
“凡尔赛文学”表面是低调炫耀,也是对炫耀本身的嘲讽;“废话文学”是用废话打败另一种废话;“鬼打墙文学”是用无厘头去解构话语,用戏谑去疏解情绪;“发疯文学”的疯是表象,实际是用非理性的话语去解决问题;“丫头文学”是女性对某类男性话语的一次总结式调侃,同时也是当今时代男女关系的一次映照;“emo文学”有点类似网抑云这个梗,娱乐化之下的底色是抑郁和丧,这种情绪应该被我们关注和理解。
2、具备模因传播特质
互联网XX文学是非常自由开放的,内容简单容易模仿,每个人都可以创作,自带meme(模因传播)特质,拥有可以被广泛使用和传播的特质。
“XX文学”开始由一个人造梗,最后演变为一群人的狂欢,也形成了个性十足的“玩梗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通常是“网上冲浪十级选手”,能快速接受和模仿网络流行的语言。成员之间用“XX文学”去交流,有助于用来识别对方是不是“自己人”,快速拉近社交距离;同时也成为某个群体识别“暗号”,强化群体的标识性。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都会在不同场合展现出不同的形象,如同戴上了不同的面具,而人格就是所有面具的总和。使用者通过“XX文学”来呈现自我,打造自身独特的形象,给自己贴上标签。但并不意味着使用“发疯文学”就是疯狂的人,这仅仅是代表着在当时情境下使用者的心理状态临近“情绪、精神崩溃”的那一面,这是需要明晰的界限。
3、缓解社交焦虑和冲突
很多人在线上和线上是不一样的,在网络上可以和陌生人侃侃而谈,但在现实生活面对面交流中却木讷少言。
由于互联网XX文学这种非正式性,消弭了严肃的话语、氛围和沟通方式,适用于在日常沟通中用来没话找话、缓解尴尬。既疏解了社交焦虑情绪,也可以将一些不方便直接表达的情绪和意图掩藏幽默的语言之下,进可反嘲、退可自嘲,以相对缓和的方式处理社交中某些冲突或尖锐的问题。
4、挑战传统话语规则
不管是“XX体”还是“XX文学”,都可以视为网络亚文化对语言的创新,对传统文学的话语规则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反抗的行为艺术。
在印刷与纸张还没有普遍应用的古代,教育成本高昂,普通民众难以接触到上层文化,语言也被精英阶层所把控,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水平。随着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播媒介越来越多,平台越来越开放。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话题的制造者、传播者,人们获得更多表达和互动的机会。草根(大众)文化也随之兴起并进入更为广泛的视野,甚至反过来影响精英文化,一些网络语言也出现在被视为正式严肃的传统媒体文章中。
“鬼打墙文学”运用了常见的语法倒装,看起来无厘头但有其内在逻辑,是对一种正式语言的创新和反叛;“发疯文学”在理性沟通失效的情况下,使用者借助非理性的语言制造出歇斯底里的状态,以此作为反击。当人们开始使用这些语言进行对话时,就完成了对话语秩序的解构和重构。
5、可商业变现
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XX文学的兴起,往往都是刷屏级。
在某社交平台上,“废话文学”和“发疯文学”相关话题,浏览量都已超过千万。某短视频平台上#咱就是说#的话题播放量突破了七千万次。凡尔赛文学代表人物“蒙淇淇77”,打造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人设,尽管网友发现这些炫耀情节多为捏造,但“蒙淇淇77”带火了“凡尔赛文学”,还获得参加综艺节目《吐槽大会》的邀请。说明当“XX文学”获得了足够大的关注度,将有机会实现商业变现。
如此巨大的流量诱惑下,很难有人无动于衷。“XX文学”似乎已经成为了某种流量密码,只要那些关键词出现,就会被网友点击浏览。这一过程中,带货博主以及一些品牌们蹭蹭热度是常规操作,甚至恨不得能自己制造一种XX文学。
使用“XX文学”也可以视作一种行为艺术,网红在直播或者短视频中使用这种表达方式,即是一种表演,表现了网红对流行事物的高度敏锐,同时也完成了内容的输出,实现了个人形象的再一次传播。
“黛玉文学”在快手、抖音、小红书等网红聚集的平台上,就出现得比较多。
三、互联网XX文学演变进化
互联网XX文学发展至今,有了许多变化。
自由创作度更高,从一开始的固定句式,进化到固定内核,从“xx体”进化到“XX文学”。
2021年是互联网各种文学“井喷”之年,诞生了咯噔文学、emo文学、废话文学、发疯文学等流派。
互联网XX文学具有一定共通性。
比如凡尔赛文学和小时代体中常出现奢侈大牌,两者在诞生之初皆有点炫富意味,前者是表现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情节,后者则是本人就是富豪,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容易引发群嘲,从而后期变成一种反讽炫富小资的意思。
咆哮体、发疯文学、林黛玉发疯文学,都是表现比较强烈的情绪状态。但三者之间又有不同之处,咆哮体是夸张激动的发泄式“疯”,发疯文学是咆哮中还带着不满的情绪的“疯”,而林黛玉发疯文学,表面上“疯”,实际上是“三分柔弱两分温柔四分讥诮一分气恼”。
互联网XX文学往往昙花一现。
谁都知道发疯文学、凡尔赛文学之类带着文学两字,但并不是真正的文学,XX文学本质上是一种网络流行语言,是流行的就有过时的时候。古早的“伤不起”“有木有”的咆哮体,如果放到现在再用,可能会被嘲笑“暴露网龄”“刚接上网线”。
林黛玉发疯文学在3月上旬,曾经引发网络广泛讨论,牢牢占据各大平台的热榜,仅3月9日当天,全网“林黛玉发疯文学”为话题的信息达到近5万条;然而到了4月舆情热度大降,到近一周日均两百条。(舆情热度根据话题关键词获得,不等于网友使用该文学的频次)
中国青年报评论文章《“林黛玉体”毁掉【红楼梦】?经典没那么容易被玩坏》认为,过于担心“林黛玉文学”的流行会让《红楼梦》严肃性被消解,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这本书的误读。比起让大部头束之高阁,年轻人用轻盈的手法模仿人物语调,反而能够降低与原著的距离感,让更多人对这部经典产生兴趣,重温原文内容。
“XX文学”激发了网友的创造力,面对网友的“才思泉涌”,有人担心这种网络语言会污染了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其实大可不必。多数xx文学都是昙花一现,红火一时就被网友们抛诸脑后。语言有自我净化的能力,最后留下来的肯定是符合人们使用习惯并被主流价值认可的。
【识微商情系统】支持全网舆情监测、口碑查询、公关营销分析等功能,点击免费试用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