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底,俄乌冲突爆发,全球资本市场也受其影响产生剧烈波动。随着利空股票、新兴市场货币等风险资产,能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攀升,刺激市场避险情绪不断上涨。而在全球市场因受此影响产生剧烈波动的同时,国内市场经济受影响程度成为舆论关切热点。
自2月24日俄乌局势升级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发生剧烈波动,商品价格暴涨、股市暴跌、美债收益率大跌,仍在进行的俄乌冲突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但就俄乌冲突是否会影响中国经济这一问题,社会舆论则广泛持积极态度,普遍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俄乌冲突对国内经济的直接影响仍然较小,不必过度悲观。
3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俄乌冲突是否会影响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回应,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空间大,虽然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然具备好的基础和条件。发改委相关回应引起媒体广泛传播,也获得了部分舆论的支持和认可。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舆论则从2月PPI和CPI变化走势入手,分析指出未来我国PPI面临一定的输入性上涨压力,如果冲突持续升级、规模扩大,将导致我国PPI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2022年PPI前高后低的走势可能将被改变。而CPI受到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主要体现在燃油价格上涨。
据相关数据显示,俄乌开战首日,A股主流指数全线下跌,其中深证成指、沪深300、创业板指跌幅都超过2%,全市场更有超4000支个股下跌。外围市场急剧变化之下,A股持续回调,引发舆论高度关注。A股下跌的原因、俄乌冲突对A股的影响、A股后续演变和投资者如何应对等相关话题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
综合各方观点来看,舆论普遍认为俄乌冲突对A股的影响有限,A股虽然短期内伴随着俄乌局势的发酵出现了一定调整,但不具备趋势性下跌基础,长期向好的格局不会改变。一方面,A股突然大跌的原因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诸多证券、投资机构人士从A股下跌的内外部因素展开了分析,其中俄乌紧张局势、中概股持续走低、多地疫情持续恶化、美联储加息预期、市场恐慌情绪等因素是舆论认可度较高的理由。实际上,从1月开始,在美联储加息、房地产政策宽松力度担忧情绪以及国内疫情反复等负面因素影响之下,A股就已进入一个较大幅度回调。2月公布的1月社融6.17万亿元远超市场预期,A股出现一次短暂的触底反弹,但2月24日突逢俄乌黑天鹅事件,A股随美股回落,市场恐慌、悲观情绪加深,纷纷选择减仓避险。
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对A股市场的影响也成为舆论的核心议题。多数舆论从对外贸易额、资本市场风险传导过程等角度对俄乌局势的影响做出了评估,认为俄乌冲突对A股的影响较小。首先鉴于俄乌仅占中国对外贸易量的3%,从贸易体量上对中国经济冲击非常有限;其次是战争对资本市场冲击的传导过程较为漫长(经过俄乌市场——欧洲市场——美国市场——亚太市场——A股市场),等风险传导至A股已减弱许多;最后中国的各大周期也与美国不同步,即使美股后续大幅下行,A股受其影响也较小。
面对A股的持续回调以及A股的后续演变,多数舆论仍持积极态度。不少舆论认为俄乌冲突只是A股回落的触发因素,影响是短期性的,主导因素是稳增长政策力度与效果和美联储加息节奏与态度。随着俄乌双方进入谈判阶段,大宗商品价格涨势已经趋缓,市场恐慌情绪已有所回落,预计资源品价格或回归理性,A股市场调整或接近尾声,有望重回上行通道。
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出口国,欧洲化石能源严重依赖俄罗斯。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美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涉及多个领域的制裁措施,其中能源市场不可避免的被波及,导致欧洲能源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也给全球能源市场带来冲击,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进一步攀升。中国进口方面,俄罗斯是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2021年中俄双边贸易同比增长35个百分点,高达1468亿美元,而在能源供应上,俄罗斯更是存在感十足。根据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原油从俄罗斯进口量达8357万吨,占比15.42%,仅次于沙特。而在煤炭领域,俄罗斯有近四分之一的出口流向中国。在此背景下,此番俄乌冲突对于中国能源市场影响如何成为舆论关注重点。
中国原油市场方面,舆论对国内原油市场普遍持乐观态度,认为在中俄签订了长期油气供应协议的前提下,俄乌冲突不会对中国原油进口产生直接影响,也不会影响中国原油进口的整体节奏。但随着全球原油价格的上涨,中国原油进口的成本预计将会增加。而对于成品油,2月以来,国内油价的持续上涨受到舆论强烈关注,“汽油价格迎来9元时代”引发部分网民悲观情绪。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国际油价的涨跌在一定程度取决于俄乌冲突的后续发展,但长期来看,更多还是受需求关系的影响,而从当前形势来看,油价持续上涨态势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将会有一定的增加。煤炭领域,国内舆论则广泛持积极态度,指出随着制裁与反制裁措施的实施,欧洲国家、日韩对俄能源进口将出现减量,相应会抬升美国、澳大利亚等能源大国的煤炭出口价格,而中俄煤炭贸易反而会因此获得更大发展,进而缓解中国进口高卡煤来源不足的问题。金属市场方面,今年以来,受国际局势和疫情等各方面的影响,国内铝、镍、铜、不锈钢、玻璃等原材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而俄乌冲突的爆发更是加剧了市场供应风险的紧张形势,导致金属原材料价格再次攀升。例如作为不锈钢的重要原料的镍,3月7日LME期镍创历史最高价,最高为55000美元/吨,最高涨幅超过了90%。金属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企业成本不可避免的增加,进而造成当前与之相关的多个行业出现了成本利润倒挂的情况。对此,舆论认为在冲突尚未缓和的前提下,未来镍、钯等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或将持续,相关下游产业如家电、新能源等产品涨价的可能性极高。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以小麦为主的农产品价格攀升,而近日乌克兰政府对小麦等农产品实施出口禁令,更是让舆论对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的担忧进一步加深。俄乌两国均为全球玉米、小麦、葵花籽油等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据UN Comtrade数据显示,2021年两国玉米/小麦合计出口占全球约15%/25%,葵花籽油的出口更是占到了全球份额80%。此外,俄罗斯也是全球最大的化肥出口国,据FAO数据显示,2019年俄罗斯氮肥、磷肥、钾肥出口量分别占全球15%/14%/19%,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化肥出口存下降风险,可能将推升全球农业生产成本。而就我国而言,乌克兰是我国第一大葵花籽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玉米进口国,据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中国共进口葵花籽油170万吨,其中64%自乌克兰进口;2021年,我国从乌克兰进口玉米800余万吨,占比近三成。在此背景下,俄乌冲突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如何成为舆论关注重点。
从粮食安全来看,舆论对我国粮食安全持乐观态度,认为俄乌冲突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影响不大。我国的粮食来源众多,主要粮食需求为小麦和大米,而在大米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的情况下,2月24日中国开放俄全境小麦进口,更是缓解了国内粮食压力。从农产品价格方面来看,“生产成本提升,价格易涨难跌”成为多数舆论普遍的观点。有业内人士提出,我国谷物对进口依赖程度较低,2021年乌克兰出口至我国玉米总量仅占全年消费量的2.57%,进口波动不会是扰动国内农产品供应的主要因素,但原油、化肥等大宗商品涨价才是带来输入性成本上涨的关键;同时,叠加外盘农产品价格上行催化市场看涨情绪,预计将驱动玉米等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除此之外,造船业、汽车业、芯片制造等制造产业也成为部分舆论的关注重点。从资源供应上来说,此次陷入纷争的俄罗斯与乌克兰都是全球半导体制造链中重要的供应国家。乌克兰是全球半导体原料氖、氩、氪、氙等气体的供应大国,而氖气是驱动半导体芯片所需激光的关键气体,在全球半导体材料占比地位仅次于硅片。乌克兰作为全球第一大氖气出口商,供应量占全球70%以上,氪气和氙气的全球供应份额分别达到40%和30%;俄罗斯则作为另一种关键性半导体原材料钯的生产国,供应近全球40%的钯。在2014年克里米亚半岛危机时,氖气的价格就受此影响上涨了600%,而此次冲突爆发以来,氖气价格已经达到了2100元/立方米,较今年初上涨了450%。氖气价格和出口量的缩减给国内芯片生产带来一定压力,部分舆论认为尽管俄乌冲突在短期内不至于造成产线中断影响产出,但氖气供应量减少仍可能造成价格上涨,芯片生产成本也可能随之上涨。但也有其他观点则表示不必过多担忧,认为虽然乌克兰的氖气出口量确实很大,但乌克兰的氖气并非不可替代,氖气的生产也不是一个卡脖子技术,所以从产业链上来讲,其目前影响有限。
而在汽车行业领域,舆论普遍认为俄乌冲突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影响主要看俄乌冲突的持续时间,指出如果俄乌冲突能够快速平息,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对我国汽车年度出口量可能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冲突期间汽车消耗增加,后续汽车需求会有所增长的情况。但如果俄乌冲突持续加剧,对当地经济打击严重,影响到消费者购买力,中国汽车出口俄乌的规模后续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还有部分舆论则指出,在欧美及日韩等国对俄采取制裁措施的情况下,这些国家的车企向俄罗斯出口汽车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对我国的汽车企业出口可能是个机会。此外,在造船业方面,有舆论指出随着俄乌冲突的不断升级,全球能源格局和航运形势发生剧烈变化,而这也让两大主要造船国家中国和韩国今年的造船业竞争最终结局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3月7日至3月8日,伦敦金属交易所(简称“LME”)镍出现暴涨行情,综合镍03合约从2.9万美元/吨上涨至10.1万美元/吨,最高涨幅高达247%。镍价暴涨之下,一场金融战率先在LME打响。有市场传闻称,趁俄乌局势紧张之际,持有大量空单的中国“镍王”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青山控股”)被外资逼空,潜在空头头寸损失可能高达60亿-120亿美元,更有不少传言猜测外资逼空的目的是为抢夺青山控股在印尼的镍矿控制权。3月8日晚,LME发布异常交易作废的公告进行干预后,这场“史诗级”的逼空大战将如何演变愈加牵动人心。
自逼空事件发生后,深陷逼空风暴中的青山控股将如何解困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到期现货交割是目前舆论较为关注也是认可的一种方式。若采用这种方式摆脱危局,青山控股从哪里筹集充足现货进行交割成最大悬念。由于青山控股的镍产品主要为高冰镍和镍铁,均不符合交割要求(需交割金属镍),因此只能通过外部渠道筹集。现在市场中呼声较高的两种找货猜想,一是向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简称“国储局”)求助,二是企业进行镍产品置换。前一种方案国储局已做出回应进行了否认,第二种方案国内相关企业也进行了辟谣。尽管之前有消息称青山控股已通过多种渠道调配到充足现货进行交割,但青山控股尚未就此事给出官方回应,该消息的真实性存疑。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青山控股筹齐到充足现货一事属实,即使量未达到20万吨,集齐10万吨也已足够给对手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恶意做空的外资可能面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的尴尬局面。
同时,此次逼空事件中包括金融机构、LME、多空双方在内的相关利益方之间的沟通与博弈,也备受舆论关注。凑够保证金以满足期货交易规则既是青山控股解决逼空危机的途径之一,也是经纪商和银行免受关联损失的有效方式。因此,青山控股与各大银行和经纪商之间的谈判结果至关重要。据了解,青山控股目前持有的约20万吨镍空头头寸,主要通过经纪商建银国际、工银标准和苏克登金融持有,其余部分与摩根大通等银行双边交易持有。3月13日,摩根大通牵头青山控股实控人项光达与约10家银行和经纪商进行谈判,就青山方面希望保持空头头寸,由银行和经纪商在LME为其垫付大量追加保证金一事展开了讨论。此次谈判结果尚不明朗,但多位业内人士分析,银行方给青山控股提供保证金垫付支持的可能性较大。
经过长达一个星期的沟通协商,这场逼空大战于3月15日迎来了重大转折,青山控股发布声明称已与由期货银行债权人组成的银团达成了一项静默协议,同意不对持仓进行平仓或对已有持仓要求增加保证金。这是青山控股传出逼仓事件传闻后首度发表官方声明,诸多业内人士均表示,这份协议可能是青山控股在当前情况下能给出的相对妥善的解决方案,也侧面印证了青山方面并未准备好用于实物交割的镍,最终还是会通过盘面平仓来退出。
本次青山集团事件的爆发,无疑再度给市场敲响了警钟。青山控股通过持有伦镍空头头寸来对冲现货风险,在市场平稳时本无可厚非,但俄乌冲突升级使期货交易风险性成倍扩大,也为多头逼空制造了机会。而青山控股本身在现货套保的结构上也存在一定隐患,其作为主攻高冰镍的公司却持有高额金属镍空头头寸,低估了境外期货市场的风险性,最终遭遇逼空困局。在国际局势风诡云谲、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全球通胀上行风险加剧的背景下,期货领域尤其是国际期货市场的风险性、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企业方应正视这种风险,不要盲目入场操作套利,切勿因一时投机之举,将企业置入险境,卷入极端风险事件难以自拔。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