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西韦作为目前被看好的抗疫潜在有效药之一,疗效、安全性引起舆论讨论的同时,其研发公司吉利德与武汉病毒所之间的专利争议,也受到了舆论关注。2月4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官网上发布信息表示,已于1月21日对药物瑞德西韦的用途申报了中国发明专利,引发舆论热议。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抗疫药物的研发成社会共同期盼和舆论热门话题之一。除了此次引发专利争议的瑞德西韦之外,还有哪些抗疫药物引发舆论讨论,舆论反应如何?那些与特效药相关的药企又受到了什么影响?本文将进行逐一探讨。
2月4日-2月19日期间,全网有关“瑞德西韦专利争议”事件的传播信息量共计59408条。其中,80.24%的信息分布在社交媒体、微信等社交平台中。2月4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官网发文称:于1月21日申报了药物瑞德西韦用途的中国发明专利。随后,少数网友对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申请专利的举动提出了质疑。2月5日,“吉利德”公司前后两次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申请专利一事做出回应,使得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此事,推动了事件相关信息的增长。2月6日,随着“@澎湃新闻”“@Research_医药人-Daniel”等社交媒体大V参与传播事件相关信息,引发大量网友加入讨论,事件传播信息量于当日达到最高峰。此后,事件热度逐渐下降。
2月初,“瑞德西韦专利争议”一事引发大量网民讨论,事件主体“吉利德”“武汉病毒所”以及“瑞德西韦”等成为热门词汇。而网民在对此事讨论时,“抢注”“专利之争”等词汇也频频出现。其次,吉利德CEO丹尼尔·奥德对针对此事的回应是舆论关注重点,回应涉及“病人第一”“保护专利”等词也位于热词榜前列。此外,部分网民在表达对此事看法的同时,也会提及武汉病毒所此前公布的有效抗新冠病毒的药物,“双黄连”等词汇的热度也随之攀升。
从情感分布来看,全网关于“瑞德西韦专利争议”事件的社会情绪以中性为主,占40.7%,相关言论主要为传播事件相关信息,以及关注“特效药”瑞德西韦本身。负面言论占35.8%,主要内容多为对武汉病毒所申请专利行为的“指责”。此外,部分也网友对武汉病毒所此前“推行”双黄连的目的提出质疑。有关此次事件的正面言论占比23.5%,部分舆论表达了对武汉病毒所的支持,认为其此举并无不妥。
与媒体不同,网民话题更具主观性和情绪化。除了传播该事件基本信息外,20.2%的网民言论对武汉病毒所表示不满和质疑,认为其应当对抢注专利的行为感到羞愧。对吉利德的回应进行关注讨论的网民言论占16%,大部分对吉利德表示了认可和称赞。而对于武汉病毒所,还有部分网民认为其并无过错,表示申请用途专利是为法律所认可的,且如果申请成功,将对中国的病人患者更有利,相关言论占比14.4%。还有部分舆论对武汉病毒所推行双黄连的目的进行了讨论,表示“既然早知道瑞德西韦有效还申请了专利,为何还要对外推行双黄连”,相关疑问和质疑声占比9.2%。其他言论占比5.1%,主要为讨论吉利德公司发展史的相关言论。在“瑞德西韦专利争议”的相关信息中,媒体主要对事件本身进行报道传播,占比26.8%。2月5日开始,药物瑞德西韦的研发公司吉利德就此事进行了多次回应,引起“澎湃新闻”“新浪财经”等多家媒体关注,相关报道占比23.1%。同时,该事件中的“争议主角”——瑞德西韦也成为媒体报道核心,相关报道占比19.5%,主要侧重于对该药物的研发过程、药效等方面进行的科普解读,另外还包括博瑞医药成功仿制瑞德西韦的相关信息等。聚焦抢注专利是否侵权的报道占比16.3%,如“光明网”文章《武汉病毒所申请瑞德西韦专利引争议 听听专家怎么说?》、“新京报”文章《武汉病毒所申请专利争议:能“闯关”成功吗?》等,就从法律角度出发对“侵权与否”进行了专业的分析评论。另外,目前博瑞医药已成功仿制了瑞德西韦,相关仿制药牵涉的专利问题也引起“经济观察报”“新京报”等媒体关注,占比9%;此外,还有相关吉利德、瑞德西韦的辟谣报道,占比5.3%。
瑞德西韦专利争议尚未落下帷幕,而瑞德西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还在确定之中。面对肆虐的病毒,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进展牵动公众神经。而除了本次事件中的瑞德西韦,曾被研究过的抗疫特效药还有哪些?对于这些抗疫特效药,舆论反应是怎样的呢?那些与特效药相关的药企又受到了什么影响?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抗疫药物研发问题一直是舆论讨论的重点问题。随着新冠肺炎防疫工作的深入开展,多种抗疫药物进入公众视野,开始受到舆论关注。
1月31日,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传出后,双黄连的舆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1月31日-2月20日期间,双黄连的网络声量达277万余条,远高于其他抗疫药物。“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请勿抢购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双黄连对新型冠状病毒不具针对性”“双黄连被辟谣”等多个社交媒体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均破亿,讨论量也过万,体现了舆论对双黄连的极大关注。在双黄连的相关话题讨论中,多数网民以质疑双黄连的药效为主,他们认为双黄连口服液的成分十分简单(主要成分为金银花、黄芩、连翘和蔗糖等),与其他同类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相比并无特别之处,对双黄连能否抑制新冠肺炎病毒提出质疑。
研发新冠肺炎防治药物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也备受舆论关注。从意外走红的抗艾滋病药物克力芝、全民哄抢的双黄连口服液,到受到全球关注的抗疫“神药”瑞德西韦……公众心系疫情,每出现一款备选药品,总能引发舆论热议。
同时,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也备受关注,网络讨论声量仅次于双黄连。1月3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道了美国华盛顿州卫生局的科学家使用瑞德西韦,治愈美国本土第一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过程。一时间,瑞德西韦被公众赋予极大希望,成为抗疫药物中的大热门。在瑞德西韦的相关话题讨论中,除了其研发公司吉利德与武汉病毒所之间的专利争议受到舆论热议,其临床试验结果和患者使用后的反应,也成为新冠肺炎患者和全社会关注的重点。
克力芝的声量虽不及具有极大争议的双黄连、以及正被资本市场看好的瑞德西韦,但由于其“走红”于新冠肺炎爆发初期,目前也是抗疫一线医院使用的主打药物,舆论讨论量也较高,达27.3万余条。此外,阿比朵尔和磷酸氯喹在近期的临床效果可观,被纳入了国家卫健委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其网络声量也较高。
从最早的克力芝到新近的磷酸氯喹,几乎每一种抗病毒药物的“官宣”,都会引起舆论的持续关注,而这些抗疫药的“药效问题”也成为了舆论关注重点。
大部分舆论对这些抗疫药物持乐观态度,认为这些药物的发现是攻克病毒战胜疫情的基础。网民除了对相关科研团队表示感谢和称赞外,还对未来的新冠肺炎治疗充满希望。“太好了,希望有效能早日投入大量使用!我们离胜利又近了一步”“特大好消息!利国利民。感恩”“热搜终于等来了好消息!!!”等言论频繁出现。除了看好之外,还有部分舆论对于抗疫药的有效性持保留态度,认为大部分药物只是经过单个病例研究和体外实验,并未投入临床试验,是否真的对新冠病毒有效还有待商榷。此外,药物的副作用问题也不可忽视。这些药物对于新冠肺炎患者是否会产生副作用、药物副作用对人体影响的大小以及影响时效等问题,都需要临床经验来判断。相较而言,媒体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多为客观中立,呼吁公众在看待抗疫药物的研发及临床使用时应保持理性态度。如《南方周末》针对瑞德西韦就发文表示:“对瑞德西韦有效性不能言之过早。毕竟针对新冠的成功案例仅一例,药物还未获得任何国家的上市批准,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认真严谨的评估。因此,开展临床三期试验是很有必要的。”此外,还有部分舆论持较为消极的态度,认为新冠肺炎最终还是要依靠人体自身免疫力自愈,官方公开的抗疫药只不过是“心理安慰剂”。
除了对药效问题的关注外,因“武汉病毒所抢注瑞德西韦专利”引起的瑞德西韦专利问题也成为舆论关注焦点之一。部分舆论站在吉利德一边,认为瑞德西韦是吉列德公司研发的抗病毒药物,专利理应属于吉利德,表示武汉病毒所“抢注”专利的行为“让中国蒙羞”。而对于该种观点,有部分舆论进行了驳斥,表示武汉病毒所申报的是方法专利,是发现了瑞德西韦可以应用于一种新型病毒的用途,武汉病毒所并没有错。同时,他们认为武汉病毒所此次专利申请成功之后,对中国患者或许更有利。如“我国申请的是用途专利,就是别人专利的延伸,目的是强制交叉授权,避免专利持有者携专利要挟而产生肆意抬价等行为,这是国际上的常规做法”等言论。与网民之间各种观点交锋不同,媒体则多从法律角度入手对瑞德西韦涉及的专利问题进行了解释和分析。对于“武汉病毒所抢注专利”一事,媒体肯定了“武汉病毒所不构成侵权”这一观点,但在专利申请能否顺利通过上存在疑问。因为根据吉利徳目前所披露的信息,其已将瑞德西韦的化合物结构与治疗冠状病毒的用途申请了专利,而该用途专利已经概括了所有抗冠状病毒的用途。“环球网”在评论文章中认为:“新型冠状病毒也属于冠状病毒的范围,如果武汉病毒所的这件专利只是将瑞德西韦本来用于抗冠状病毒的用途进一步具体到抗新型冠状病毒方面,作用机理相同,这件专利在获得授权上还有一定难度。”除此之外,“博瑞医药仿制瑞德西韦”涉及的专利问题也得到了部分媒体和网民的关注,部分舆论认为瑞德西韦目前还在临床试验阶段,药物有效性还未可知,现在谈仿制药的专利问题还为时尚早。另外,还有部分舆论则表示,如果博瑞医药的仿制药要上市销售,吉利德已经拥有的专利就是横亘在博瑞医药面前的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新京报”则在相关文章中表示博瑞医药虽然不涉及侵犯专利权,但其仿制行为却面临着“药品无法上市销售”和“仿制药质量安全”等风险。
在抗疫特效药的相关讨论中,除了将焦点放在特效药本身外,特效药相关企业也备受舆论关注。疫情期间,随着不断被公布的“有效”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药品概念股也随之大热,春节过后股市开盘,医药股接连大涨,医药企业股价变化成为舆论讨论的重点。而因医药企业股价的增长,部分舆论将关注重点延伸至医药企业本身的发展,如“中国网”在《仅占营收2% 双黄连带来的遐想能否让哈药股份业绩止跌?》一文中,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提到“对于医药股,我认为要分开来看,如果仅仅是炒双黄连、口罩这些短期的利好,其实它的业绩不具有持续性,比如说疫情控制住后,大家不会再去抢购口罩了,甚至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企业的积压存货。对于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也是这个情况,大家对短期的利好往往看得太重,炒得过高,其实也埋下了风险。”其次,因药物需求、药品概念股股价等的增长,不少企业纷纷出具公告,对与抗议药物的关联情况作出说明,也引发不少舆论关注。
此外,在受特效药影响企业股价飙升的同时,部分医药企业被少数网友质疑。在“双黄连事件”中,除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等机构因药效等问题备受舆论吐槽外,双黄连主要生产企业哈药股份也因在大年初二加班生产而遭受舆论波及,部分网友表示:“在全民恐慌的当下,像先知一样提前加班生产。在人日的带货操作下,哈药狠赚一笔国难智商税。这背后到底有多少利益输送实在是令人寻味。疫情当前,消费狂跌,如果侮辱老百姓智商可以拉动内需,我相信一定有人会这么干。”
在传播“抗疫特效药”相关信息的博主中,以草根群体最多,占比84%。其次是名人达人群体,作为意见领袖表达自身观点看法和传播相关信息,占比14%。政府部门占比0.7%,媒体占比0.4%,主要为抗疫药物的研究进展通报信息等。
在“抗疫特效药”的相关讨论中,原帖信息占比12.3%,多为媒体和个人大V发布的相关抗议特效药研究进展;87.7%的网民则通过转评参与相关话题讨论,表达自身观点看法,进一步扩大话题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广东地区作为除了湖北之外疫情最为严重的省份,当地网民对该事件关注度最高;其次是北京和上海地区。这些地区作为全国主要的经济大省,网民数量众多,疫情对地区的民生生活和区域经济的破坏程度也更强,故对抗疫特效药的研发较为关注,地域热度值较高。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给国民经济和居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影响。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春节假期延长、人员流动受限、各地延迟复工……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宏观经济带来的短期影响和压力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快速开发有效预防和治疗的药物也成为公众的迫切需求,“抗疫药物”随之成为了社会公共舆论中的一大重要议题。
在这场关乎社会民生的重大议题中,网民成为舆论的主力军,对“抗疫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予以热切关注和讨论。从抗艾滋病毒的克力芝、屡登热搜的双黄连,到瑞德西韦的专利争议、阿比朵尔的数据质疑,这些抗疫药物相关话题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众对于抗疫药物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担忧。从整体上看,虽然抗疫药引起了一定的担忧,但公众总体情绪稳定,对抗疫药物的研发仍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展,多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宣布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药物研发等。但基于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药物研发之路比较坎坷,不仅研发耗时长、耗资高,还时常遭遇临床试验正进行,而市场需求却不在的尴尬。因此,与新冠肺炎药物研制关联度高的企业,需警惕疫情防控的形势变化而给自身带来的库存危机,切不可盲目扩大生产,打乱正常经营秩序;同时也需警惕增产不增收的潜在风险。此外,当前抗疫药物仍是公众关注的重点,医药企业切不可在没有科学数据支撑的情况下,擅自对药品抗疫的有效性进行断言,或者夸大药物功效来博人眼球、吸引流量,尽量避免因此类行为而陷入舆论漩涡,为自身企业形象和口碑带来不利影响。
湖南识微科技有限公司商情部
2020年2月25日
(声明:本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识微商情系统,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谢谢。)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