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茶,八位制茶大师手工炒制。
小罐茶,2018年销售额突破二十亿。”
图片来源:@36氪
这段广告词乍一听好像没啥毛病,就让人觉得小罐茶还挺厉害的!但细心的网友很快就发现,小罐茶的大师更厉害,如按上面广告计算,制茶大师一天要炒1466斤鲜茶叶!大师太神?大师会不会累坏?各界的疑问纷至沓来。
来源:@华尔街见闻APP
1月17日,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官方@叫我小罐茶 回应质疑称,“大师作”指的是代表大师技艺的作品,并非大师手工去炒茶。小罐茶公关部在回答媒体问询时,也称“大师作不是大师手工炒作的意思,后续再有自媒体污蔑我们不排除会用法律手段。”
网络上对于“大师累不累”的调侃,潜台词指向虚假宣传,小罐茶实际上已经陷入品牌信任危机。破窗效应下,小罐茶的大师是否都是大师、小罐茶值不值高价、小罐茶的幕后推手,这些问题的“答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传播次数较多的文章很好的解答了这些疑问。
热门文章,来源:识微商情
关于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制茶大师情况整理如下:
关于小罐茶的广告争议,有人认为是在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涉嫌虚假宣传;有人则为杜国楹的高超营销技巧所折服。代表性观点如下:
@人民日报:小罐茶里藏着多少秘密?“大师作而不是大师做”,文字游戏掩盖了几多“机巧”。有一种营销叫模糊概念,有一种标榜叫拉大旗作虎皮。是否涉嫌虚假宣传,难有定论,不妨交给监管部门。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当铭记:少作,多做。
@中国消费者报:“背背佳”是个小众且阶段型产品,但它推动了学生书包的改变;小罐茶的操作理念与动作,几乎都来自工业化维度!茶行业很多人之所以不理解小罐茶,并共同钩织了一个关于小罐茶的“假象”,主要是因为思维还没有完全“升维”。
@法职_庞九林律师:#小罐茶征收智商税质疑#我昨天已经举报,想不到今天火了,今天继续举报。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今天早上9:42作出回复,小罐茶涉嫌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应该对其依法查处。
@PS3保罗:小罐茶为啥能火?茶叶品种多,茶叶品牌少;喝茶的人多,懂茶的人少;想喝好茶的多,知道哪能买的少;想各品种尝鲜的多,一次买好几斤的少;当然送人的也多,自己喝的少;再加上广告铺天盖地一忽悠,知道可能没那么真,很多人还是掏钱消费,得抓住消费者的痛点!
@耳机林sir:这位杜先生真心是一茬目标用户群体,吃到死,韭菜割到这个境界简直天人合一……大概瞄准的就是80-85年出生的这一波人,80后里装逼都装不好的半吊子全被他用瞄准镜圈起来了,目标用户群和操作模式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不挣钱简直没有天理~~你说这种人不是人杰?谁还敢算是人杰?拜服~
“界面新闻”发布的文章《从8848到小罐茶 杜国楹能不能摘掉“营销大师”的帽子》引用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蒋青云的观点,认为杜国楹过去操作的产品大多数短期内大量广告轰炸,迅速走红获利再卖掉,但是并没有考虑长期品牌建设,因此,难免让人担心其陷入创业惯性,缺乏长远规划。价格高低不是影响小罐茶未来发展的关键,关键要看产品值不值这个价格,也就是说其对目标客户的价值呈现能力,价值是否得到市场认可。产品本身才是决定其能走多远的关键。
有人说,鱼香肉丝里没有鱼,老婆饼里也没有老婆,那“小罐茶 大师作”茶叶不是大师制作的好像也说得通?《广告法》第四条的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以及引人误解的内容。”那么,到底是人们误解了小罐茶广告的意思,还是小罐茶涉嫌虚假宣传?正如“人民日报”所说,交给监管部门来判断。
爆款往往伴随争议,小罐茶因为这一出广告风波,从电视霸屏到互联网霸屏,制造出一个又一个话题。而其背后熟于制造爆款的杜国楹,以往几款现象产品基本上是昙花一现,在公众已经形成打一枪就跑的固有印象。那这一小罐茶还能“泡”多久?又是收割一波就走,还是真正用心在做产品?想必都是大家所疑惑的。小罐茶广告所引发的争议,恰好说明了大众对品牌认同度不高,这是小罐茶真正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8299196 邮箱:zhangming[at]civiw.com 负责人:张明)
更多商情热点请关注:
社交媒体:@识微科技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