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是我国在经济领域的代言人,但因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使得近年来央企形象被歪曲甚至妖魔化,而他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却不被认可和理解。本文小编整理了有关:央企舆情管理工作面临哪些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回应公信力不足
回应公信力不足是由于央企长期以来危机处置不当而积累的,造成整个央企群体公信力流失。公众对于央企存在误解,在发生网络舆情危机时对央企抱有偏见,先入为主持否定态度。
但部分央企没有把握“后天努力”的机会,采用刻意回避、掩盖事实、欺瞒受众、徇私枉法等一系列不明智的策略,既不满足公众对于还原真相的需求,也不敢直面公众的批评承担责任,致使公众对于央企的回应经常漠视甚至嗤之以鼻。
二、回应时效性有待提升
网络舆情危机的最大特点就是传播迅速,不受时空限制。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和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传播速度和规模更是难以估量。在传统媒体时代讲求的是“黄金24小时”原则,在新媒体时代则强调“黄金4小时”原则,这便要求企业做到争分夺秒,与负面舆情传播赛跑。
但有碍于央企自身的体制机制缺陷,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置过程中经常性要通过层层上报和批复才能敲定最终解决方案,而此时网络上已经大量充斥着对企业不利的新闻报道,因此,在时效性上企业就已经失得先机。
三、政企联动效果欠佳
每每发生重大舆情事件,仅凭企业单打独斗往往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唯有与政府默契配合,争取支持,才能有效降低事件的负面影响。目前,由于与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以往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时之所以困难重重也因为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
假使政府及时介入,既可以阻止失实谣言的传播也可以控制负面舆情的规模,对平息舆情危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编认为应鼓励央企逐步建立政企联动机制。
四、危机应对手段不足
在舆情危机发生后,由于受众对于央企固有的刻板印象,针对企业的负面舆情会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经常在事实不清、立场不明的情况下卷入一场舆论战争,而且网民数量众多,企业的发声经常淹没在网民的舆论攻势之中。
目前对于这种情况,企业除了发布新闻通稿和与媒体进行点对点沟通外并没有更多有效的应对手段,经常性使用对待传统媒体的方式来进行新媒体时代的舆情危机处置,不能将媒体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从而难以深化与媒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五、后续反馈修复机制缺失
危机过后一切趋于平稳,但对于企业而言却并不轻松,那些由于善后不当而使危机卷土重来的案例屡见不鲜。每次网络舆情危机过后都会经历一段平复期,时间为半个月至数月不等,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往往只是被动等待,并没有针对性的修复策略。
相关推荐:网络舆情危机对央企的影响有哪些?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