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发地:杨庄小学)
“二人又将其裤子脱掉,用教室里的笤帚把对赵某某的下体进行乱打乱戳,致其下体受伤……”这是1月15日,宁县教育局公布的有关甘肃八岁女孩被伤事件调查通报中的内容。据通报所说,这些恶劣行为的执行者是一年级学生,一名7岁,一名6岁,受伤者赵某某8岁。由此大波轩然。
是校园暴力么?暴力之低龄让人悚然。但事情似乎并不如此,随着媒体深入了解,受害者本人及家属言明,是班主任因“口红被偷”唆使同学使用暴力。而班主任与校方则表示,两名学生对受害女童的殴打源于“橡皮擦被偷”。
究竟是学生之间的“校园欺凌”还是老师的“故意教唆”?这恐怕是舆论聚焦的最中心。
一、事件回顾
二、舆情概况
2.1 平台分布
从1月13日至1月21日,全网有关“甘肃八岁女孩被伤事件”的舆情总量共504913条。其中,相关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平台,舆情量占总量的97.91%。其次为APP和新闻平台。
2.2 舆情走势
1月13日21:42,网友“@天山雄鹰ZH”发博文曝出“甘肃女孩被伤”事件相关情况,引发舆论关注。次日,“@头条新闻”、“@钱江晚报”等媒体大V发布相关博文,成为整个舆情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月15日,“宁县公安局”在微信平台作出最新回应,被“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舆情量于10时达到最高峰。此外,“北京青年报”、“凤凰网”等媒体对此次事件也进行了及时报道和跟评。1月17日,事件舆情热度逐渐下降。
2.3 传播节点
1月13日21:42,“社交媒体”用户“@天山雄鹰ZH”发博文爆出“甘肃女孩被伤”事件相关情况,网友纷纷转载,引发舆论关注。次日,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为首的多家媒体对此次事件进行了调查采访与报道,相关舆情持续传播扩散。1月15日,“宁县教育”在微信平台做出回应,当日被“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进行转载,事件舆情全面爆发。1月21日,当地政务账号“庆阳发布”在微信及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关于宁县小学生被伤事件的情况通报》,公示了庆阳市人民政府针对此次事件做出的最新回应,引发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的后续报道及跟评。
三、舆论聚焦
甘肃庆阳八岁女童被打下体出血,与事件基本情况相关的词汇在媒体报道和网民讨论中成为重点。此外,被打原因“一元钱”、“橡皮”以及网传的“口红”均上榜。此次事件双方不一致的说法也引起网友的“怀疑”和对谁在“撒谎”的猜测与讨论,并表达出希望警方进行“调查”给予女孩一个“公道”的诉求。
3.1 “口红论”or“橡皮论”
一面是受伤者及其家属的证言,班主任因怀疑其偷口红而指使同学对其进行殴打;一面是班主任的澄清和教体局的正式通报,受伤者偷同学橡皮而受到同学殴打。究竟偷的是“口红”还是“橡皮”,随着事态的发展,网友们逐渐分为两个阵营。
总的来说,支持“口红论”在舆论中占据了主导。不论缘起何由,施暴者已然确凿,但由于施暴者的年龄与手段不合常理,网友们坚信是“有人授意”,授意者绝对是“老师”。而官方最后将事件归因于“橡皮”,涉事老师只字未提,“口红呢?那女老师有什么来头,让你们为她(开)脱?”等类似言论更甚嚣尘上,并陆续引发对教师职业、对体制权力的怀疑和质问。
支持“橡皮论”声量较小,但在众多情绪化的讨伐声中,似乎更具理性。对于“不相信六七岁小孩能独自做出这种事”、“背后必定有人唆使”、“口红老师后台硬”等判断,部分网友表示出异议:“现在孩子成熟度超出你想象!这类事网让(上)又不是没报过!”弱者之词不一定全真,强者之言也非定伪,都应拿出证据,网友对媒体也发出请求:“请还原事实真相,别每天一个版本。”
本次事件从发生到曝光、热议,足足一月有余,官方通报延时太久,媒体呈现两个截然不同的“事实”,二者对于事件最具争议的部分并未加以解释,难以服众。在涉事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相关政府在塔西佗陷阱里走不出来,网民负面情绪全面爆发。
3.2 未成年犯罪的“隐私保护”和“低龄倾向”
此前的少年杀母、少年锤伤父母等事件的处置方式,已经让网民对未成年人犯罪者该不该被曝光及14岁的担责年龄界限是否合理进行了讨论。在此次事件中,这类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有网民表示:“女孩的心理创伤谁来弥补,她才这么小,美好的未来就这样被毁了,犯错的人从始至终不露面,他们大可躲起来重新开始生活!凭什么,未成年保护法保护的难道是施暴者?该降低刑责年龄了。”
刑责年龄是否合理,该不该被降低,需要相关部门和专家研讨商议之后才能有准确的结论,单独的案例并不能成为改变法制的理由。或许曝光受害者家庭情况或个人遭遇的目的是为引起大众的同情心,以及便于大众更好的了解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受害者无论是从法理还是在情理上,都应当被给予隐私保护,以避免他们受到额外的心理伤害。
不论如何,未成年人参与了此事,如果是被唆使,对于老师应该立案侦查,施暴者要给予教导与训诫;但,如果真相是纯粹的校园暴力又当如何?低龄至此,教育部门当担责,家庭与社会更应深思。
3.3 特殊事件中的网友“云断案”
在一些特殊事件中,碎片化和不完整的信息总是让反应先行于真相出现,网络站队、群体极化也随之产生,每次一个事件在经历反转之后,先前的舆论讨伐总会销声匿迹,最终只会留下一地鸡毛。1月15日,“社交媒体”用户“@江宁婆婆”发表博文对网友质疑其洗白老师进行了解释,呼吁大家理智等待官方结果,并在博文中表示:“这件事,目前只是一个初步调查结果,后面会不会发现新的情况,谁也不好说。我一再给大家强调,不要云断案不要当网上福尔摩斯,你最起码先听听实际去调查过的人的说法。”
“网络断案”、“网络法官”每次在事后都会遭受网民指责和反思,此次也不例外。但其实际上是公众在信息不完全、事实不明朗情况下,进行意见表达的一种方式。表达观点并无不妥,但在情绪化和群体化的推动下,却极易变为“多数人的暴政”。
3.4 含糊不清的官方通告
14日“北京青年报”采访受害女童及家属,“口红论”开始传播。而在15日宁县教育局公布的官方通告里,却只字未提舆论存疑的“口红老师”,有网友称:“这个通报可以预定2019年反面通告了,模棱两可又不解释最有争议的部分,才导致这么多流言”。持续关注此次事件的“社交媒体”大V用户“@江宁婆婆”也在社交媒体多次发声质疑官方为何不公开事实,致使猜测谣言乱飞,“明明已经调查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事情,就是能憋住一声不吭,白瞎了基层的辛苦调查工作,更让受害人和无辜的人至今不得清白安宁,说他们尸位素餐都是抬举了。”
2016年,我国中央部门针对舆情处理就发布过两个重要文件,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但显然,此次宁县和庆阳的当地政府并未恰当应对,合理处理,甚至最终的通告发布,有着是被舆论催促下被迫发布的嫌疑,至少从事后的舆论反应来看,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已然受到了严重影响。
四、社会情感
全网关于“甘肃八岁女孩被伤事件”的负面情绪呈压倒性态势,占比高达91.7%。除对女孩伤情表示心疼、悲伤之外,更多的是对作恶者的愤怒,对事情模糊不清的不满,以及对老师、校方等涉事主体回应、通报的质疑和愤慨。此外,占比5.5%的中性情绪多来自媒体对事件的客观报道,也有少量正面情绪对受伤女孩表达出积极的鼓励与关心。
五、关注人群
5.1 人群构成
对本次事件关注量最大的是普通民众。事件发生在2018年12月,于2019年1月曝光在大众面前,便是源自普通民众的爆料。事件性质之恶劣,涉及“教师师德”、“校园欺凌”等敏感话题,极易引发普通民众的关注。其次,达人与名人作为网络空间的意见领袖,其发声将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民众对本事件的看法。
5.2 发文习惯
在本次事件中,原帖占比4.5%,其内容主要为传播事件发展情况、涉事主体言论等关键性信息。评论占比34.8%,网民对此事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受害者鸣不平,要求政府与媒体“不要掩盖真相”。60.7%的言论为转帖,网民对事件信息及他人评论进行转发,从而让事件影响进一步扩大。
5.3 地域分布
作为事发省份,甘肃地区网民对于此事关注度无疑最高。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且经济发达,该地网民对热点事件的神经则更为敏感,也更愿意发声,同理的还有上海。而事发地庆阳位于甘肃南部,与其地缘相近的南部邻省陕西、四川地区网民关注度随之增高。
湖南识微科技有限公司商情部
2019年1月23日
(声明:本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识微商情系统,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谢谢。)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