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数企业目前对网络舆情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日常工作中忽视了网络舆情搜集与分析,遇到突发负面舆情事件,事前缺乏对相关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事中缺乏对舆情的整体把握和引导,事后缺乏持续跟进及企业形象修复。
国内企业在应对舆情的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如下六大特点:
一、回应方式较被动,一般采用鸵鸟策略
大部分企业不能主动、及时、权威地发布新闻,引导媒体传播有利于企业的信息,而以被动应答媒体采访为主。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企业长期的危机公关习惯。二是中国企业把危机公关业务大量外包给国际公关公司。
二、响应不及时
一旦遇到企业负面舆情,一般事件发生后黄金24小时内是最佳响应时机。一旦回应时效性差,那么舆论的观点很可能早已被质疑观点所占据。
如何提高企业的公关响应速度,一个是企业内部的公关流程需提前打通,具体可参考前面的文章——《企业如何建立高效舆情管理平台》,另一个是需提前布置好负面舆情预警平台,做到全网负面舆情及时获悉,及时处理。比如借助识微商情预警系统,设置好舆情负责人,系统则会自动进入7*24小时预警程序。此种方法能极大程度提供人工舆情收集的效率。
三、缺乏完善的应急制度
企业负面舆情发生时,以专业素养高和沟通能力强的发言人进行回应为主是最理想的状态,但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却没有建立舆情应急制度,也没有专业的新闻发言人。
危机发生时,企业领导人面对媒体采访时回答草率、敷衍、不严谨,都难以有效平息负面舆情,个别时候,还有可能因为新闻发布会或者媒体采访,将原本的危机升级,或爆发出新的危机。
延伸阅读:
四、应对危机过程中不善于利用新媒体
一些企业还用对付传统媒体的方式来进行新媒体时代的舆情事件处理及危机公关,不能够发挥企业媒体资源的作用,难以优化与媒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一边投广告、一边挨批评;消极接受媒体传播的信息,极少向媒体反馈意见和建议,更不善于表达对媒体的不满;不善于利用媒体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不善于争取媒体监管者采取有利于己的政策和措施等。
他们期望与少量媒体记者及传播机构打好招呼,就能将危机摆平,这种做法已不足以应对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媒体及传播机构的情况。
五、不负责任地转嫁危机
在很多企业面对舆情危机时,经常会将企业危机事件的焦点转向行业问题,而淡化企业因素。
目前来看,乳品行业、网络行业、IT行业、家电行业、金融行业等都分别存在这样的现象。具体案例不方便多说,总之这种现象一方面弱化了单个企业在其中的突出形象,但同时也造成了行业公信力下降。
六、善后工作不到位
国内很多企业错误地认为舆情事件结束后,舆情应对工作就完成了。殊不知危机其实也是一种转机。
危机舆情解决好后,一定要开展舆情复盘工作,充分吸取教训,从制度、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内部反思。因为危机舆情是暴露企业短板/不足的难得机会,企业更应把握好每一次的危机舆情应对过程。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