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近期,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进行诱导性营销,发放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贷款,引诱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侵犯其合法权益,引起恶劣的社会影响。
《通知》 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帮扶力度;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合理引导舆情。同时,组织各地部署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检查和排查整改工作。
3月18日,“中国新闻周刊”、“财经网”等媒体对暂停网贷进校园这一消息进行报道,马上成为社交媒体、新闻媒体上的热议话题。
为了满足越来越高的消费水平,现如今校园信用贷款非常风靡,不需要任何抵押,动动手指就能借到钱。校园贷虽然有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等优点,但也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问题,学生在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和侥幸心理之下可能陷入“连环贷”的陷阱。校园消费贷款平台的风控措施差别较大,个别平台存在学生身份被冒用的风险。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上半年有37%网贷骗局受害者为大学生,约一半遭遇连环诈骗。
图源新京报,侵删
此外,部分为学生提供现金借款的平台难以控制借款流向,可能导致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过度消费,而多数学生自身并无还贷能力,一来影响自己的“信用”,二来可能最后需要家长乃至社会来兜底。此前,曾有一名在校大学生以同学名义贷了数十万元因债务缠身无力偿还跳楼自杀,其中部分当事学生甚至对借款的事毫不知情。
因此赞成者觉得这是一项对大学生好的通知,可以保护大学生,避免超前消费的现象。
该通知出发点是为了遏制校园贷乱象,但在碎片信息传播中,部分信息缺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误解,譬如衍生出的相关话题“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在社交媒体上就有3.8w条讨论,9.4亿阅读量。
据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解释,花呗、借呗只是产品名称,它不是背后就是小贷公司。花呗、借呗有很多助贷行为。如果授信主体是银行或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且做了相关风控调查,这种放贷是可以的。影响较大的是那些本身就不太合规的小贷公司。
遗憾的是相关话题“专家解读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说法不准确”,总阅读量约2000万、讨论1500条,显然被主流舆论已经被失真信息所淹没。
这就导致了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刀切”的做法,万一有急事就是需要借钱怎么办?担忧某些大学生为了贪高额额度而去非法平台借贷?不如正规平台进行限额。在此基调下,网络上对暂停网贷进校园的态度并不是那么支持,正面情绪仅占39%左右。
除了信息传播过程出现失真,《通知》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亮出,也导致拥有了银行或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对于校园贷款的态度更为谨慎和保守。
据界面新闻《【特写】被花呗“背叛”的年轻人》报道,多位消金行业从业者表示,目前机构普遍不愿意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一是迫于舆论压力,怕“校园贷”会影响公司声誉;二是因为《通知》规定,向大学生发放贷款需获取具备还款能力的第二还款来源(父母、监护人或其他管理人等)表示同意其贷款行为并愿意代为还款的书面担保材料,严格把控大学生信贷资质。“对大学生的放款需要经过父母承诺同意的流程,不适合互联网模式。”
当前有部分银行有开展针对年满18周岁在校大学生的信用卡业务。各行客服均表示需要学生及其具备还款能力的第二还款来源(父母、监护人或其他管理人等)本人带上身份证前往银行网点进行咨询办理。目前多数银行还是不会开展针对学生群体的信用卡业务,因为学生群体没有稳定的自主收入来源,容易形成逾期和坏账。
“新华视点”评论:近年来,一些企业巧立名目、虚假宣传,诱导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什么“毕业贷”“颜值贷”“培训贷”,无论花样怎么翻新,本质上都是不良“校园贷”。成长的脚步,不能被“青春债”绊倒。针对校园借贷乱象,依法加大治理力度,筑牢监管“防火墙”,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符合社会和公众的热切期待。
花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挣脱网贷泥沼及时止损,消费还是要量力而行。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