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流行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在进入正文之前,咱们先做个小测试。
你知道奥利给、一起爬山吧、脚趾抠出三室两厅、茶艺大师是什么意思吗?你是否知道他们的出处?如果你都能答上来,恭喜你成为网络冲浪十级选手。
从给力到奥利给,网络上流行的梗日新月异,稍不注意就感觉自己与时代脱节了。可能你的手机里收藏着最流行的表情包,能脱口而出最火的段子,是个玩梗达人。
但你真的了解什么是梗吗?你知道梗流行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吗?
今天就和大家探讨一下“梗”学!
Q1:什么是梗?
“梗”,网络用语,是相声艺术“哏”的误用,意为笑点。
通常梗被用于流行事物比如综艺、动漫、电视剧等。后词义被扩大引申,大到某个时间段,小到情节插曲、人物、故事片段都可以叫“梗”。"
“梗”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网络段子、弹幕等都可以是“梗”,网络属性明显。
Q2:梗流行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这就必须从梗流行背后涉及的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的逻辑来进行全面深度解析了。
以下我们细分为五个维度:
①有趣是第一生产力
俗话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喜剧演员总能给人带来欢声笑语,就在于他们有趣,有“梗”。
多数人并不想听“祥林嫂”式抱怨不休,更愿意分享一些好玩的事情,或者将不那么好玩的事情用好玩的方式分享出来(对应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传播快乐。
②人人皆可参与
梗的出现和传播主要依存于网络人群,根据CNNIC第46次调查报告:截至2020年6月,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不到10%。
网络语言丰富的形式极大的降低了人们参与刷梗的门槛,它甚至不需要人们识文断字,仅通过一张生动的表情图即可领会到其中含义,并通过复制粘贴使用来表达自己当下的情绪。
③情感共鸣
梗能够传播,在于它反映了某种现实,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网民们当时的心情和状态。刷梗,本质上是网民在自发筛选信息以后将自己认同的信息复制分享出去。
譬如最近刷屏网络的“打工人”,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引发了身在职场、时刻承受着生活压力的网民们情感共鸣。这是属于成年人的一种自嘲式的黑色幽默。
④群体认同
你知道爬山梗,是否又知道“我不做人了”这个梗?
前者是三次元梗,而后者是二次元梗。次元不同,有壁存在。通过不同的“梗”,人们可以快速找到和识别“自己人”,从而获得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⑤演变进化
梗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同样是表达愤怒,人们的常用语从“哇噻”(港台引进语,原为骂人,后表示惊喜)逐渐变成了我操(卧槽)——我靠——我倒——我晕、我去——我笑。
这是一个语言使用选择的过程,那些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词语最终会被抛弃,只有那些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甚至被写入词典,成为正式语言(相对网络语言)。
刷“梗”的专业解释
若用专业的理论来解释“梗”的流行,就不得不提到meme——模因传播。
《牛津英语词典》对meme的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即任何一个事物,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如刷梗)而得以传播,那么,它就是一个模因。模因需要容易记住和传播,需要前后保持一致,不能变化得太快,又不能一成不变。
从“打工人”到“尾款人”“定金人”,简扼直观的表达、低成本的创作、一定的趣味性、适应各种人群,“梗”在不断变异中获取生命力,从而形成一种网络文化现象。“梗”体现了当下文化环境、某个群体的社会心态,是流行文化与社会参与碰撞产生的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新内容。
人是“梗”的创作者、追随者、传播者、改造者。“梗”会可能会过时,被人所遗忘,但新的梗会源源不断诞生。今天的你还是“尾款人”,明天的你可能就是“吃土人”了。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