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一年多的滴滴顺风车又回来了,或许是因为空姐案、乐清案后被口诛笔伐,滴滴顺风车这次重归显得颇为谨慎,仅在几个城市试运营。却不料,一场舆论风暴再次袭来。
滴滴顺风车宣布复出
11月6日,滴滴顺风车公布将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北京、石家庄、太原等7城上线试运营。
最新产品方案针对用户普遍关心的安全准入问题做了重点回复,如司乘双方都需实名、动态验证,个性化头像、性别等涉及到用户隐私相关的信息会永久下线,平台将引入失信人筛查机制,并积极探索与第三方信用产品企业合作方式,以便进一步提升用户准入门槛。同时,滴滴对顺风车的服务时间进行了限制,只提供5:00-23:00、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服务。其中女性用户的服务时间为5:00-20:00。
该消息发布不过一天时间,全网就产生几十万的信息量。若单纯从产品热度来看,被全网关注讨论是好事,但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如果大家都有在网上冲浪就该知道,滴滴顺风车将新产品方案发布后,大家就为滴滴新产品方案有没有歧视女乘客吵翻了。“女性用户晚八点后禁乘”这个话题在“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事件中占据了73%的比重,没多少人关心滴滴在顺风车业务上做的其他安全改进举措。
为什么性别歧视引发如此大的舆论反响?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女权”营销号在带节奏。当然,这个观点并非没有依据,标签为“女权主义”的网友@我遭到了性别歧视 发帖划出“女性用户晚八点后禁乘”重点后,获得了8.5w+次转发。
其中,性别平等倡导公益机构@新媒体女性 转发该帖时评论到,“为什么在遇到女性遭遇性别暴力的问题后,给出的解决办法却是反过来限制女性出行时间,让已经处于不利地位的女性处境在另一个层面上变得更糟糕,难道该被限制的不是犯罪者吗?”引发了不少网友共鸣,成为引爆节点之一。
两年前有个叫“米兔”的运动席卷世界,促使越来越多的女性为争取平等权利而勇敢发声。然而个别人群借此大搞性别对立,通过引发争议来赚取流量,一些过激的言论、行为逐渐扭曲了维护女性权利平等者的形象,导致女权逐渐成为社交网络上的高敏话题。为女性发声可能就被打上“田园女犬”的标签,为男性说话可能就扣上了“男犬”的帽子,动辄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键盘大战,反而模糊了对事件本身的思考和探讨。
滴滴顺风车出台对女性用户晚八点后禁乘的规定,显然就触及了舆论嗨点,无论是@我遭到了性别歧视 还是@新媒体女性 的声音,实际上只是点燃燎原之火的火苗,从上图的传播量和影响范围数据可以看出。媒体们在社交网络上发起了“顺风车对女性该有时间限制吗”的话题讨论,才是推动舆论爆炸最有力的“手”。
网民看顺风车限制女性夜间出行
多数观点认为,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涉嫌歧视女性,“不如叫女性不要出门”,谴责滴滴剥夺了女性的乘车权。滴滴的新产品方案,更像是“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被批“懒政”。有意思的是,也有人提出该举措也是在歧视男性,“默认晚八点后都是强奸犯”,男性不会遇到安全问题等,持该观点者男女皆有,看起来更像反讽。
有人提出应该抵制没有意识到问题根本的滴滴,也有人认为应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上来就“喷”;一些网友也确实提出了自己建议,如女司机接女乘客等。
此外,滴滴顺风车早期的宣传广告再次被“挖坟”,网友指出一开始顺风车的产品定位“暧昧”,广告内容也大打性暗示擦边球,这才是导致安全问题的原因。
少数观点认为,滴滴只是一家商业公司,将公共交通安全问题完全转嫁到企业头上并不公平,商者逐利天经地义,避免麻烦也情有可原。
面对网络上“顺风车试运行方案限制了女性夜间出行”汹涌的舆情,11月6日下午,滴滴方面回应称,感谢大家的建议和批评。目前公布的是顺风车小范围试运行方案,属于顺风车公开征集意见的一部分。未来正式上线的方案,将根据社会各方的意见反馈持续不断完善。滴滴总裁柳青也在社交媒体回应,称也觉得顺风车产品功能对女性们不太好用,因安全问题如履薄冰地在试运行。
11月7日晚上,滴滴顺风车发布公告,在顺风车小范围试运营期间,为确保试行产品服务的安全性,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均调整为5:00-20:00。
媒体观点
人民日报:滴滴重新上线顺风车,但吐槽随之而来:保护女性安全,就要限制女性夜间乘车吗?这是个欠考虑的商业决策。呵护女性的,从不是禁令,否则“足不出户”才最是安全。从本质上说,顺风车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但好的商业模式要赢得商业认同,不仅要价廉,更要物美。顺风车,应该让人顺心。
中国妇女报:【@滴滴出行 顺风车的回归,不能以压缩用户出行机会为代价】保障其所推出产品的安全,保障消费者的乘坐安全,是作为运营平台企业的应有责任。相关平台既然选择了创新,也就应当有保障产品安全的担当。虽然,这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但如果只是采取这种“排除法”,那创新路径似乎就缺失了某些核心要义。安全无小事,人命更是关天。科技可以让生活更美好,也应当让生命更安全,出行更自由。
新京报: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限制女性乘车时间,不是为了限制搭乘权利,也不是着眼于性别歧视,而是基于复杂现实情形的迂回保障手段,或者说,是理想中的安全保障体系被现实给“加了码”。它考虑的,是降低侵害发生几率。这很难治本,但有些无奈。
律师观点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反歧视法研究中心主任何霞:即便是出于安全保障的目的,但以限制女性使用的手段并不适当。造成安全隐患的原因是由于滴滴顺风车此前自身对营运人员的资格审查、安全程序等管理上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应当通过加强监管和提升技术手段抵御安全风险,为所有性别的乘客都提供更安全的出行环境,而不是在特定时间段把女性排除在乘客的范围外。这样的解决方式是一种管理上的“偷懒”,也是披着保护外衣下的性别歧视。虽然滴滴顺风车,是滴滴公司的一款产品,与公交车不完全相同。但滴滴负有法定的义务,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格尊严,这就包括了不得歧视。这也是滴滴这样的大型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当促进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而不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责任而对女性的权利进行限制。
著名女性维权律师万淼焱律师:滴滴顺风车此举措,是典型的基于性别所造成的差别待遇,是性别歧视,侵害女性司乘人员的人格尊严。(来源:红星新闻)
微评:大家说得都对
空姐案与乐清案后,如柳青所言,滴滴确实如履薄冰,少数城市试运营、上线了十几条新的安全举措,可见滴滴的小心翼翼。
从企业的角度看,男女之间在力量、体型等方面存在客观差距,大部分人在主观上都会觉得女性更容易遇到危险,为了减少安全问题出现,把相对产生问题更多者剔除,以此规避风险,比起上线更多安全措施要更省心省力省钱,毕竟司机的背调如有无违规违法记录、信用记录等,不是滴滴想拿就能拿到的。
然而滴滴即使经过舆论与友商们的“围剿”,依然是出行行业的老大,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共享出行本身就带着提供公共交通服务的意义,在公众看来你就必须承担起保证公共安全的社会责任。这种公私交叉的复杂位置,注定了滴滴在商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上很难去平衡抉择。
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晚八点后被限制使用顺风车,固然可以选择其他出行方式,然而非因用户自身问题而被区别待遇,或多或少会让用户感到不舒服。如果一个消费者患有心脏病去游乐场想坐过山车被拒,看来还情有可原。问题的关键在于,乘客曾经出现了女性受害者,就剔除可能引来麻烦的女乘客,是否有一天出现了男性受害者,就剔除男乘客?那谁来坐车?
所以,网友对于女性夜间限制顺风车出行的争议,背后真正的核心的诉求是,如何保障用户安全?“特殊保护”女性用户的出台,可以说是对之前两个轰动全国事件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刻解读,无法在繁杂的舆情中认识到用户的“话外之音”,才产生了这种拍脑袋式的决策,造成了时隔一年多的“次生”舆情危机。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8299196 邮箱:zhangming[at]civiw.com 负责人:张明)
更多商情热点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识微科技 社交媒体:@识微科技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