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App都想做社交,可能是一场灾难。”这是不久前,航旅纵横App因暴露用户个性标签、飞行轨迹和飞行偏好等问题惹来争议,当时“钱江晚报”的评论。近日,大众点评也走上了航旅纵横的老路。
7月9日午间,“中国消费者报”发文《赶紧自查!微信好友能看到你去过的餐厅和酒店……》,曝光美团旗下的大众点评展示好友去过餐厅,涉嫌泄露用户隐私的问题。
据报道,大众点评号召用户使用微信登录与好友分享动态,并给出了5元奖励。当你看到好友动态的同时,好友也会看到你最近去过哪些餐厅、参观过哪些景点、到过哪些酒店,哪怕你只是关注过这些餐厅、景点,也会被自动生成为一则所有人可见的提示。
即使在大众点评的隐私栏里关闭了通过微信号搜索自己的权限,并且在微信的授权里取消了对大众点评的登录授权后,共享信息却并没有关掉,而且向真实好友分享用户去过的餐厅、酒店还无法删除。
7月9日下午,@大众点评 发布“关于‘大众点评展示好友去过餐厅’的问题说明”,称给用户带来的困扰诚挚道歉,会进行整改和升级,新增一键取关功能。
转发此声明的几个大V大都抨击了大众点评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用词也十分不客气,如“恶心”“缺德”“无良”,连美团也跟着中枪。
“大众点评展示好友去过餐厅”事件爆发于媒体曝光,涉事企业@大众点评 道歉后并未有效遏制舆情发展。
(发展趋势,来源:识微商情)
“大众点评展示好友去过餐厅”事件主要涉及到社交软件微信的好友,这也促使不少微信公众号发文(跟热点)提醒大家“微信好友能看到你去过的餐厅和酒店”,而这一类型文章被传播次数也较多。“推酷”上发布的文章《大众点评被指暴露用户行踪 官方公布三项整改措施》则对于此事件结果进行了报道。
“新京报”在“手机凤凰网”、“天天快报”上发布文章《真正尊重用户隐私权,怎会“展示好友去过餐厅》质问,保障用户的权利和权益,不该是一个合格的、安全的产品必备属性之一吗?平台推出的类似的功能,总是先开一道门,再不断地往上打补丁。保障用户权益永远是滞后的、被动的,这是该类产品的通病。当用户保护个人隐私的需求与平台逐利的本质相交锋,平台因在技术上的主导优势而占据上风,用户只能通过投诉或用脚投票来迫使平台“打补丁”。而要想赢得这场“战争”,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细致规定平台保护用户隐私的要求,提高其违法成本,从根本维护民众利益。
(热门文章,来源:识微商情)
关于用户隐私保护问题,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国内外互联网公司几乎无一幸免。人们谈隐私色变,即使察觉到自己在互联网中裸奔,却无力或难以维权,“大众点评展示好友去过餐厅”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大众点评的道歉和整改措施并未被接受,有人大骂涉事企业恶心,有人分析企业薅用户信息“羊毛”的原因,人们围绕着App做社交的问题展开讨论。
@南京先锋书店:每一个App为了保持活跃度和粘度,都想将自己做成带社交型的,也不再管自己本来只是打车还是支付的便捷工具,结果要么社交变社恐,要么社交被搞成援交……
@涡轮喷气蛋:卖东西的憋着想做社交,做社交的憋着想卖东西,这是中国多年来互联网企业的两大恶疾。
@冈瓦纳:其实,姓名地址电话这类身份信息早就是全裸的,企业现在真在意的就是这些行为数据。经过这几年发展,行为数据也基本上全裸了,但我以为只是我的数据被各公司使用,没想到他们还要分发。
@于小洋是少年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掳获微信好友信息,并且公开各自的私人行程。这是政府都不能随意对公民做的事情!还一键取消?你就不应该在未授权时干这种事!立刻卸载App!
@经理人杂志:很多平台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都会默认可以使用第三方登陆,QQ、微信、社交媒体等社交账号是比较常见的方式。不过,在登陆第三方时,用户往往不会细看授权许可,这就给了平台“可趁之机”。这年头,不想做社交的公司是越来越少了。此次,大众点评暴露用户行踪,只是众多案例其中之一,显然,这种借方便用户、提升体验为由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
@中国之声 发布的文章《大众点评就暴露用户行踪道歉 专家:消费者可用诉状投票》从专家角度解读此事件。互联网专家王越表示,大众点评收集的信息远多于提示信息,涉嫌违反明示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互联网企业应该以此为戒,在进行产品和功能创新时,务必兼顾诚信、规范、效率和安全,缺一不可。
为什么App沉迷社交?
流量几乎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命脉,如何保持流量增长、提高用户使用频次,是每一个互联网企业一直都在努力的事情。对于已经拥有了大量用户的App来说,通过增加社交功能增强用户活跃度和用户粘性似乎成了一致的选择,这符合用户集群的特性,还能帮助企业展开多维度的商业化探索。
App强行做社交会发生什么事?
前段时间,用户众多的航旅类App航旅纵横的选座功能可以查看其它乘客的历史飞行地点及频率,这一功能引起了一些用户对于隐私的担忧。航旅纵横和如今大众点评一样被网友骂惨,唯一可以庆幸的是,暂时未因此发生重大事故。
女子滴滴打车遇害案,这个案例想必大家都知道,当时轰动全国。滴滴顺风车出行虽然有社交属性,但它毕竟是一个独立并且行驶的封闭空间,是一个没有他人在场、缺乏救助措施和防范措施的场景。然而在滴滴的广告宣传中甚至带有性暗示,有意去宣传和诱导这种行为,给乘客的标签也充斥着有关外貌衣着等描述,让乘客陷入很大的风险中。
如果每个App都想做社交,不是可能是一场灾难,而是就是一场灾难!
我们固然可以说,女子滴滴打车遇害案是偶然性的事件,是个例。但如果互联网企业在开发和创新时,多考虑一点用户安全,而不是以KPI为唯一指向,是否这样的事件就会更少概率发生?当互联网公司默认了用户愿意用隐私换便利之时,是否应有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来斩断他们对用户隐私无度的索求和利用?如果你我的个人生活隐私事无巨细的暴露于网络之上,供人浏览参观,我们和动物园里被围观拍照的猴子又有什么区别?
相关阅读:空姐滴滴打车遇害 滴滴再成众矢之的
版权归识微科技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商情热点请关注:
社交媒体:@识微科技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